中国古代文人以文字为媒,吟诗作赋,形成了多样的文化情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他们寄寓情怀的重要方式。宋《梅谱·前序》说:“梅,天下尤物。”梅,自是花中第一流,在古诗词中她寄寓了古代文人的那些情感呢?
1、“凌寒独自开”之傲气。梅傲霜迎雪,不畏严寒,备受古代文人的青睐。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道源的“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等,写尽了梅花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傲骨,这既是对梅花特性的描摹,更是对诗人冰清玉洁,孤高自傲人格的写照。
2、“只有香如故”之初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陆游一生酷爱梅,将其作为精神的载体倾情歌颂。他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梅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坚守本心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热情。黄禅师的千古名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勉励人们在困顿时要坚守初心,勇敢克服困难。只有经受得了彻骨寒,才能赢得梅香扑鼻。
3、“寒梅著花未“之乡情。古代文人的人生境遇大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的落魄感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客居异乡的王维忽遇故乡旧友,顿生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将着浓浓的思乡情,缓缓地寄寓在“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的询问中。被贬谪的黄庭坚在宜州见到梅花时,联想到“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去国十年的他“老尽、少年心”,但那思乡之情却越来越浓厚。
4、“不待作年芳“”之怅惘。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但仕途很不顺利。“ 刻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可见他的颓唐,梅先春早开,望春而凋,使他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之悲,发出“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和“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感叹。梅早秀先凋,花开花落,勾起了多少少年得志且壮志未酬的失意文人的怅惘。
与中国文人对话, 我们一次次被他们的情怀、人格打动。
郑燮多才多艺,是继苏轼之后难得的艺术全才。但他年少孤贫,屡试不第,终身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暗香·旧时月色》寄寓了他对身世飘零的感慨,回忆了折梅赠美人的深情。尽管他“都忘却,春风词笔”,却“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昔日梅边月下的欢乐尚萦绕心头,努力回忆时却往事难寻,两相对照,因而对梅生“怪”:江南寂静,红萼依然,玉人何在?作者咏物而不止于物,言情而不拘于情,物中寓情,情中寓物, 情思绵邈,意味隽久。
梅以斗雪迎霜的傲骨,百媚绰约的风姿、自苦寒而来的芳香,赢得文人雅士的青睐和赞誉。梅与人、情、理相融合,被文人赋予了丰富的意象,抒发了文人真挚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