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望月

初三 状物 714字
2025-06-18 20:57:39

前年中秋,我来到桥头望月。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专挑了在“十六”的晚上看月。傍晚,秋风携着一股草木香从身边掠过,惊起,抬首,天空中已隐隐有着月亮的影子。只是那时的月亮还不够白,不够亮,与夜幕降临前雾蓝色的天空相融成一汪秋水,好似将一团灰白色的颜料抹进了刚刚画好的天空里。

但——那晚的时间比平时溜走得快。

一块深色薄纱迅速笼罩了整个城市,桥上的人也渐渐多起来。人们三三两两,来来往往,有大人抱着小孩来赏月的,也有小孩骑着滑板来寻个热闹气儿的。我只静静地倚在桥头的石栏上,盯着那片变化莫测的天空。一个不留神,那月亮像个侠客似的,从云间飞闪过去,只在湖面上留下点点波光。那波光在水中浮沉。月亮一出来,它就漂上来,等月亮躲进云里,它又渐沉下去,晃得鱼惊、鸟飞。待那月亮跑不动,云也追不及了,便是赏月的最佳时机。霎时,没了云的遮掩,我看得真切:那月亮又大又圆,大得能容下太湖水,圆得叫一旁的小孩“呼作白玉盘”。

十六的月不仅大、圆,还亮。明月当空挂,一亮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定是要给桥上拍照的人打个灯,给走夜路的人照个亮。它缄默不语,却洒下那世间最洁白、最纯粹的光辉,把清冷的湖面变成一面铜镜,映着桥,映着树,映着人。

但这颗夜明珠并非洁白无瑕——它白里透着灰,灰里又透着黄。仔细看,那上面还有一块块灰斑,像江南老建筑的斑驳的墙面,又活似一块历经沧桑,磕碰了的美玉。

我跟随着月迹,不知不觉就从桥的一头慢慢悠悠地晃到了另一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我似乎没有李白那般“愁心”,却也在这明月下感到一丝凄清。是秋夜的冷风不饶人?是湖水太清冽?一一不,是月光夹带着太多游子的“归心”铺面而来,带来寒冷,带来愁绪。

我不胜寒,离开了桥头。那时,明月渐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