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自有万丈光

初三 应用文 972字
2021-12-17 14:02:38

我时常想,我们既然生而为人,不是草木鱼虫,那么我们一定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毋庸置疑,语言形成之初,便已显示了我们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能力。

岁月悄然流逝,在沙漏的隙缝中留下痕迹。历经沧海桑田,语言也在一点点的改变,变得令我们向往。有人说过去很美,不准确的说过去并不都是那么美美的,只是诗词。诗词的真正秘密在于它充分释放了语言本身的柔软和情意。在语言日趋粗鄙化的时代,古典诗词恰恰把语言中的另一种可能性展现在人们眼前。中国的诗词是节制而精致的,依靠最精炼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含义,不仅仅是语言的游戏,还代表了一种不凡的人格,代表了生命在语言中的浸润。历史上多少文学家以诗词曲来歌颂年华易逝,殊不知,诗的华丽,词的婉约,曲的悲怆,哪及得上光阴的璀璨?

然而我觉得诗词曲也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辛弃疾曾用尽笔力勾勒他人生旅途中未眠的花,他们成为风景,也装饰稼轩过去的梦。辛弃疾是江南的游子,难度只为克复中原,但收复中原又遥遥无期,任凭秋风劲吹,年复一年,仍然回不了家。在我看来,经历种种磨练后,辛弃疾的诗词便不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画而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于这世界和自己的诗词中的。时隔千年,人们重读他的作品,仍然能感受到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稼轩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形象,把栏杆拍遍的无可奈何,令人扼腕叹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如此嘶吼,着实令人震撼。

不仅是那唯美的诗词,网络上那些所谓的“鸡汤文”也是语言用小火慢慢组成的。人世无常,世事沉浮,现代网络写手喜欢写关于这两个词的故事。或许旁观他人漂泊无定的一生,是对自身平淡命运的一种慰藉。看客们为虚构人物的人生或悲伤或感动,故事是假的,但因此而起的情感波澜是真的。回过头来面对杂乱生活的仍然是自己,但这曼妙的语言,确实为我们的心包上一层软软的外壳。

俗语说:“作舍道边,三年不成。” 语言也并不总能给我们带来预期的效果。《荀子·大略》就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谣言之所以成为谣言,是因为他的虚假性,他不因你的无知而消失,而只屈服于那些会思考的勇士。但也总有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假的也成真正所谓“积非成是”。

但小丑不掩大美,语言的魅力自成万丈光芒,照满人间。倘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愿意把这梦做得生机盎然,这其中定然少不了语言的加持。

教师点评:在这篇论述散文中,作者选取“语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并分析日常生活和文字作品中语言的“形象”、“角色”、“用途”,对语言的形式、功用、演变等方面做了思考与分析,从而以自己的积累与理解认知为“透镜”,带领我们一窥语言的魅力与价值。文章折射出了作者身上的可贵之处:一是能够留心生活、用心思考,从而于生活和学习中发掘独到的议题,二是对于探索和研究抱有着求知精神和严谨态度,懂得并能有意识地累积必要的材料,汇总相关的信息,借助书籍、资料、经验的帮助进行剖析。也因如此,作者在创作文章的过程中,正巧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为难得、宝贵的体验和示范。为作者点赞!不过,文章还需要再做打磨,尤其要注重达到题文的契合和主题立意的确立。因此,准确地提取题目所包含的意味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语言自有万丈光”这一题目的字面意思来看,语言的“魅力”是其中的核心,那么文章的论述就要尽量围绕着语言有哪些吸引、打动、影响人的魅力和特质这些方面加以展开。目前文末的“鸡汤文”、“谣言”等材料和相关论述显然与此关联度不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语言”这一话题较为宽泛和抽象,若要论述出彩,更需具体、有针对性、有角度的创作,作者还需再下功夫。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