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初三 应用文 818字
2021-10-30 18:59:15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题记

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也许不被世人所理解,放弃富裕的生活,美满的家庭,为了画笔,选择流浪。诚然,大部分人都觉得荒谬不已,试问如今有谁会放弃优渥的生活,去追求“缥缈”的精神呢?但我认为飘渺而深邃精神的琢磨不定,并非是我们拒绝追求的借口。

为了谋求生活而放弃精神追求,更像是对自己甘于生活、成为庸碌者的借口。我认为精神的追求与物质的满足,并非是两岸井水河水互不相干。恰恰相反,如果能将这两部分幽静的流水结合起来,我们不但能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更能在精神的世界里有所收获。或许我们做不到像塞万提斯笔下的怪诞老头堂吉诃德一样,放弃安定的物质生活,而去追求虚幻的骑士精神,但至少应该像其一样,无惧年老,仍有追求梦想的权利与信念。

很多平凡的人也都在追求物质同时,完成了对自我境界的塑造,成就了自己。诗人柳永居于市井巷陌,却依然创造出不朽词篇,他的兴趣中追求自身的价值,在精神世界与物质追求中达到了巧妙的平衡,最终成就了婉约词中的不朽。扎根大漠,一干就是20年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穷其一生构建出了数字化莫高窟这一伟大壮举,如愿以偿地完成了此生的梦想。

人们喜欢夜幕来临时的火花,绚烂多姿,美丽无比。但我觉得,失去最后一点火星后的漫漫长夜,更让人感到惋惜。《滕王阁亭序》有言:天高地迥,宇宙无穷,兴尽悲来,盈虚有数。我并不愿做一刹那闪亮无际夜空的火星,更越做长夜中虽微弱,但能坚守到黎明的灯塔。

正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一样,物质是精神追求的根基,而精神能升华个人生命,使人生达到不朽。我们追求精神或物质时,不要忘记它们本就属于同属一体,不应该被割裂。人生是一本磅礴矜持的书,厚重而绵长,不应遗憾于短暂而美丽的精神,也不需汲汲于一时的富贵享受,人生的盈虚自有定数,路就在脚下,在我们追求与平衡的过程中。

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本就一体,倘若你要追求远方,就莫要忘记脚下苟且;倘若你甘于现实的苟且,抬头看看吧,少年,前面就是诗和远方。

教师点评:作者以对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感悟,论及了自己关于“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思考。作者先由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选择作为引入,而后提出“精神的追求与物质的满足并非不可兼得”的看法,之后通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将追求物质与追求精神的关系做了辩证的分析论述。文章议题独到,思辨性强,颇有见地,很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很棒。不过,文章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文章的论述由《月亮与六便士》而起,但对于书的内容没有做简述和介绍,所以开篇以及议题的抛出就显得有些突然和突兀。其次,文章目前的主论点偏向于“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可兼得”,但结合文章题目和文中部分语段的论述来看,“精神的追求同样非常重要”这一观点更像是也更应是主论点,因此文章出现了议题不明确的问题。再次,文章最后三段中存在较多“重语言之美而轻内容之实”的论述,不仅没有有力地论证主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作者的思路,导致条理、脉络不清的问题出现。作者还需对自己所要传达的观点再做梳理,而后尝试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模式展开论述,效果或许会更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