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道

初三 应用文 615字
2021-01-09 21:34:28

鸟妈妈教会小鸟飞翔,小鸟无数次的飞翔造就了在蓝天翱翔的雄鹰;母慈子教会小狮子。捕猎小狮子无数次的狩猎造就了在草原上威风凛凛的霸主;老师教会我们知识,我们无数次的练习使得我们在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神笔作文教会我们怎样写作文,我们无数次的练习使得我们语文作文日益变好。故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指学习,在于向外求知,借助一些在外的帮助与支持获得某种学识;“习”指鸟儿飞翔时不断重复挥动翅膀的动作,意为“重复练习”,学到的知识经过反复练习,了然于心,娴熟于能。所以孔子的“学而时习之”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成为我们在学习中重要的方法。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在吃饭时也在揣摩字的结构,经过他多年的反复练习,最终成就了一代书圣。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立志成为“莫扎特第二”,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弹着。为了使肿胀发热的手指快速降温,他不惜用凉水泡手。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弹奏,他凭借后人难以超越的作品,被誉为“乐圣”。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之子赵括自小学习兵法,熟读兵书。但当他代替廉颇为赵将时,却被秦兵打败。虽说赵括从小学习兵法,但他缺乏实战的经验。以至于在长平之战大败秦兵。在赵括的身上有着生活中一些人的影子。即使理论知识再丰富,实践中也不能“大放异彩”。

这些例子正如我们的学习一般,如果我们学会知识且勤加练习,必定会像王羲之、贝多芬那样取得令人赞叹的成绩。但如果我们学会知识但只会致上谈兵。必定会像赵括一样因缺少“实战经验”而被人打败落荒而逃。

习知道,在于反复;习之道,在于实践。反复与实践之后方能品成就知趣。故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