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曾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诚哉斯言,家国情怀乃历朝历代之迁客骚人,朝官政客所均未避开的主题,以至直到今日,“爱国”的红色血液依然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骨髓之中,伴随着伟大民族沧桑的发展史,亘古不朽。由此观之,家国情怀,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底色。
家国情怀在古,是“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忠心赤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陆游年过半百,漂泊一生,却仍夜梦铁马冰河,心念江山社稷;是龚自珍出走朝廷,却举鞭东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霞光之中,收鞘,佩剑映出点点寒光,难成壮志叹“一萧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拔剑,渴沙场报国“一剑霜寒十五州”;“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是霍去病刀尖上的铮铮誓言;“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是诗鬼寄托给大漠弯月的赤子豪情。古人对于忠、孝的观念十分重视,却大多如墨守常规般将青春生命交给了前者。新时代的青年,亦当追随古人的足迹,做到“精忠报国”,“舍我其谁”且“九死不悔”。
家国情怀在近代,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民族大义。“人必先有爱国心,然后方能用天下”,是梁启超之子梁思礼毅然回国,为火箭事业添砖加瓦;是黄佐临老先生在七七事变爆发之时,告别萧伯纳,以“赴国难”为由回到了心心念念而有满目疮痍的山河大地,用戏剧对抗着侵略者的铁骑;是周总理东渡东瀛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励志报国;是周树人弃医从文,力用文字扶正几近病态的社会。是毛主席遥望的“北国风光”,橘子洲头的“问苍茫大地”,弥山下的“三军过后”,是那“雄关漫道真如铁”的从头再越。中国近代是充斥着悲壮却无比伟大的年代,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江苏红船上的红星升起到雄渡长江后的建国伟业,这期间无数赤子用生命开出了走出阴霾的道路,用民族大义坚守了一个低谷国度最后的倔强。青年者,人生之华也,前人为我们打好了发展的地基,用百年之余的笃志推翻了三座大山,吾辈青年,当秉承赤子之心,心怀祖国,兼济天下,以小家共筑大家。
家国情怀在现代,是“义不避责,责不避难”的奉献担当。是“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远赴苏联进修,建起“中国长城”的钱七虎;是袁隆平殚精竭虑,整日奔劳于稻田,实现了“禾下乘凉”的伟大梦想;是华为团队拒高薪回国,弥补我国“芯太软”的弊端。中国始终是一个英雄的民族,一个英雄的民族不能没有前锋,而这份责任,被前辈们率先担在了肩上,正如“汶川大地震”又或者“非典”中从老一辈人手中救下的孩堤,或许已经成为了沧海横流中拯救生命战士,又或许已经成为了“新冠”中托举生命明天的青春力量,将担当薪火相传。吾侪青年,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以家国烈火长燃岁月盛年。
未来将至但过去未去,作为春风中的后辈,当常念那贯穿乱世,贯穿古今始终没有被历史长河磨灭的家国情怀,不忘寒冬中蹒跚前进的背影,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民族未来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讲好中国故事,绘好人生底色,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字很有风格,有自己的思考。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