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文学巨匠塞万提斯曾说:“自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大的幸福之一。”从古至今,对自由的追求似乎一直是人们心之所向、神之所往。但在我看来,毫无束缚的自由无异于为所欲为,定将给他人及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自由总是会受到不同程度及角度的约束。
个人的自由不应该脱离法律的束缚,每个人都应该把规则意识置于自由意识之前。只有每个人在行使自由的同时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才可能保持社会的和平稳定。与智者学派宣扬以人为万物尺度的绝对自由思想以至于社会道德沦丧的做法不同,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自由就是做法律所允许的一切事情的权力。”这种法的精神不仅是当时的人们思想进一步觉醒的体现,也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孟子》中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到“红灯停,绿灯行”的日常小事,再到严抓严打的贪腐、滥用职权现象,这都是表现日常生活中自由处于规则束缚下的的例子。还有前段时间发生的女教师拦高铁事件,通过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不小的风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则意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同样是依靠互联网,在女子勒索钱财不成、将他人宠物狗丢下楼致其死亡的事件中,电脑高手们在愤怒的驱使下对肇事者进行“人肉搜索”,公布其个人信息,甚至呼吁网友对其及其女儿进行泼油漆、短信辱骂等报复性行为的做法,则是过度行使自由权,将被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除了冷冰冰的法律法规,人们的自由往往还受一些较为温暖、灵活的情感束缚,比如以亲情为代表的道德观念。
最常与亲情相联系的古诗,莫过于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了。我想,慈母为自由自在、在外漂泊的游子织成的游子衣不只是母亲对他的爱,更是游子在离家千里处漂泊时与故乡的缕缕牵连,是拉扯游子离家脚步的感情寄托。与此类似的还有离开家乡前往更广阔世界打拼的打工族,故乡的殷殷盼望,大概就是敦促那近十亿国人,不论再苦再累都要在每年春节进行这亲情迁徙的强大力量吧。
对束缚的程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一定的约束可以成为指引正道的嘹亮号角,过度的控制却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的“虎妈”、“狼妈”对子女的高期望、严要求成功培养出了表现优异的子女;可这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高材生由于在原生家庭中受到情感忽视、被当作获取成绩的工具而拉黑父母六年、不回家达十二年的真实事件,则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与一定的约束同样重要的,是给予孩子自由的权力。人们需要牢记:我们需要的是约束而不是放任,是限制而不是控制。
章炳麟曾说过一句话:“世上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我对此的理解是,绝对的自由下任何人的自由都难以行使,因此毫无意义;而受到一定束缚的自由,则可以保证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应该被推行。既然绝对自由缺乏意义,不如转而追求一定的束缚,毕竟可以给人以束缚的东西不乏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