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可以选择,估计没有人愿意选择“苦”,毕竟,“苦”带给人的艰涩之感,酸楚之痛,是难以舒怀的。
但人生是不可能没有“苦”的。生、老、病、死的自然机体之苦,嗔、怨、怒、恨的精神情绪之苦,伴随着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黄发垂髫、从青春洋溢到暮暮垂年的整个生命过程,避无可避。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人生来就是要与“苦”打交道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也正是因为“苦”与“生”的相伴相随,使人在与“苦”的纠缠,争斗中,突破了生命个体的原始局限,收获了更为丰富,更具成就感的人生体验。
经“苦”更知“甘”。世间万物总是相对而显、相形而现的,因为有了“黑”的映射,才更见“白”的洁净;因为有了“冷”的对比,才更见“热”的灼烫。时移世易,当我们挣脱了“苦”的羁绊,风吹阴霾散,丽日照当头,曾经困扰着我们的“苦”,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世间的美好,领略到当下的幸福,体味到“苦尽甘来”的畅快,如歌德所言:“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历“苦”能成“乐”。“苦”不仅可以折磨人,也可以成就人:”苦“中可做“乐”,“苦”后能成“乐”。因宫刑之苦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因技术封锁之“苦”而建成的世界上最长的港珠澳大桥,皆可为佐证!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圣人所云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其意应也在此。
能品“苦”中味,敢越“苦”中难,“苦”而不苦!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具体,文笔优美,见地独到,情感饱满。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得当、丰富,具有时效性。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文章结构尤其严密,这也让文章的论述在清晰有序的文字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