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家、作家蒙田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出现在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跟随在知识之后。”对于前者,不值得大惊小怪,也情有可原。匪夷所思的倒是后者。古有“知书达理”之说,主要指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就能长见识、明事理,说话办事中规中矩。怎么有了知识之后,反倒变得很无知呢?
慎言是一种道德涵养。大凡最有学问和最有见识的人总是很谨慎的。然而这年头,一些专家学者动辄喜欢大发高论,如果说得在理,那倒也罢了,令人发笑的是,他们口无遮拦,罔顾实情,瞎说一气。诸如“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学术腐败是个普遍现象,不会影响名校的声誉”“中国人太有钱了,房子太便宜了”“未婚同居刺激房价”“目前保护耕地面积政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房价大幅度上升”“房地产行业的腐败是双向的,这跟单向领域的不能比”等等。这些话脱离实际,以偏概全,浅薄幼稚,难免遭受人们的广泛质疑。
心浮气躁,弄虚作假。做学问本是件实实在在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可一些高等学府却屡屡爆出“抄袭门”事件。个别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了追名逐利,不惜当起了“文抄公”。更有失体统和大雅的是,堂堂的高知竟然明目张胆地剽窃学子的科研成果,且心安理得,不知脸红。这些人难道真的不懂“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难道他们真的胸无点墨,不学无术?非也。出现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固然有多种原因,但缺乏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心气浮躁,慕求虚荣,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然而,有一些人却无视这一古训。明明自己的瘌痢头上爬着虱子,却就是不愿承认。
尽管“博学的无知”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均植根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土壤。无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能认识自己的无知,蒙田说:“能够知道自己,能够评判自己,能够表达自己的无知,并不是真正的无知。真正的无知。连自知之明都没有。”
“博学的无知”就像一头狂奔的蠢牛,尽管它明知前面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无知是无益的代名词,只会给百姓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务必速速去掉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