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如烟海的的史书典籍、灿若星辰的丹青笔墨、绚烂多姿的石窟壁画......数不胜数的文化真迹,是先人留给后世的无价之宝。然而,"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兰亭集序》真迹的失传固然令人遗憾,但代代文人的大胆创造,为这一书法瑰宝注入了穿越历史长河的力量,让人们在真迹散佚的荒芜之处,又见春色如许。
换个视角看,遗憾不失为一种前行的动力。正是
因为对《兰亭集序》真迹的缺失抱有遗憾,才会有历代文人前仆后继的大胆创造。放眼生活各处,遗憾无处不在。北京冬奥会上,武大靖无缘500米短道速滑决赛,这对于期盼了四年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但赛后的武大靖发文称:"只要祖国需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站在冰场上,不退役,不认怂!"失败反而淬炼了他的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文物和古迹的残缺固然是一种遗憾,但无数修复师以心换新,文物的美便不再只停留在了遗憾阶段。"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遗憾常有,我们无力改变,而打起精神将遗憾化为动力,更能体现生活的捶打与生命的顽强。
"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真迹,而在于源源不断的创造和广泛参与的主体。《兰亭集序》真迹的缺失在某种程度打破了文化传承的枷锁,历代文人大胆摹抄,不断为王氏风格注入新鲜的血液。回溯历史,韩愈不满骈文形式主义之风,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为古文写作提供"文以载道"的思潮;揆诸当下,舞剧"只此青绿"以水袖绿腰演绎《千里江山图》,通过"以人入画,画即是人"的表现手法展现传统水墨风采;放眼世界,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将传统国粹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在国际电影节上收获一致好评。文化不是被装裱在墙上墨迹已干的油墨画,而是一汪时时汲取源头活水的不老泉。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内容、不束之高阁、不墨守成规,文化铺展着空白新页,时刻等待更多更广泛的主体为其写下新诗。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文化发展如此,世间万物也并无不同。《兰亭集序》真迹散佚,带来的是千万人竞先摹抄的盛况。维纳斯神像于废墟中重见天日,在断臂之后反而呈现出了一种浑然一体的美感;清华药学博士江梦南,面对幼时失聪的困境,凭借异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在无声中谱写出生命的华章。我们不赞美遗憾和苦难,但我们提倡在上帝给予的荒野里,永怀寻觅春色的信心,永不丢弃创造无限可能的勇气。
兰亭已逝,创作未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遗憾已成定局,不若化其为动力去追寻新的美好。不妨对万事万物的发展常怀信心,因为永生的创造力,随时会逆写结局。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具体,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真切。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正文列出从多个角度切入的分论点,结尾加以总结,划分了文章严密、清晰的层次。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