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导师马克思曾说:"从物质世界抽象概括出的规律,能指导我们的实践。"君可见,古有周敦颐以莲自喻,行莲亭亭玉立之事,千古流芳;今有史铁生从缝中小草汲取生命的力量,奋勇抗争,终成人生辉煌。而水,这因太过常见而常为我们忽视的生命源泉,亦是如此。从其流淌滴落的动势中,我们得以窥见为人处世的智慧,以及改变世界的秘密。
以灵动巧变之姿,飞漱崎岖悬石之间,乃水之智慧也。正如山顶滚落之石虽具千钧之力,却仍为地势所阻,难以前进百步;而柔弱无力遇石则避的活水,却能翻越重重阻碍,流至千里之远。归根结底,是水灵活善变的可塑体态使其具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水遇顽石一时的避让回转,反而让其有机会寻到石中裂隙,得以另避蹊径。因此,何不给予我们的思维一份脱胎于水的可塑性?莫迷信畸形拼搏观念,妄图以埋头蛮干解决一切问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另寻他解,便能助我们如高山流水般不懈图前,以致千里。
以涓滴细流之力,穿凿层岩累土之功,乃水之坚毅也。正如音乐巨匠贝多芬所说:"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哪怕是微如毫末的水滴,哪怕一滴水滴落的力道仅能拂去岩石上的一丝尘土,但在经年累月的滴坠下,在寸寸尘土的积累中,顽石终有破穿之日。正所谓:"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善用思维求取而来的捷径只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只要我们学会了水勇于切琢、耐于沉积的坚毅,哪怕再高远的理想追求,也会因我们路在脚下而近在眼前。
一滴之水凭借智慧与坚毅可以穿透岩石,却无法如江河般塑造地貌;大江大河可以斩切河谷,却无法如瀚海般连结大洲、孕育生命。我们应该想到,水改变世界的真谛,在于团结。
黄河川流不息的澎湃中,有天降雨水的付出,也有地下藏水的努力;太平洋广袤无匹的浩瀚中,有长江的汇流,亦有湄公河的倾注。这些水尽管来源不同、性质不同,却总能为同一个目标尽心尽力,共同创造了数之不尽的自然奇迹。但看如今环球,新冠疫情持续肆虐,贫穷、饥饿问题也始终没有解决。若是我们能如水般团结一致,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想,我们亦可亲手缔造属于未来的奇迹。
水中有智慧,为我们解开人生的困惑;水中有真意,向我们暗示未来的迷途。只要我们有信心改变自己,我们便有底气改变世界。尽管未来再远,吾辈慨然向前。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深刻,情感真切。这篇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中选取的事例也较为典型,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首先解读议题,然后剖析原因、分享看法,循序渐进地展开了论述。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