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篙,寻满心宁静

初三 议论文 762字
2023-02-22 22:50:44

从《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到诸葛亮的"静以修身",再到王永彬的"博学笃志,神闲气静"。自古以来,中国人常常追求"静",可知人生于世,凡尘喧嚣,心灵的静谧不是随意摘取,更不会凭空出现,而是需要人们去奋而追求,去努力寻觅。

在人们心中,"静"是一种境界。《庄子.外篇.天道》中写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其中对"静"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水静可以照人须眉,水静则可以有合乎水平测定的标准,那么圣人的心既然可以作为天地和万物的明镜,说明他们的心境必然是虚空宁静的。所以说,"静"是一片精神的净土,是一个高深的境界,圣人有之,普通人亦要追求,这份"静"能守护着心灵中那份本真,与灵魂一同栖息。在凡尘之中,"静"是一种修行。"静"之外是喧嚣,其中有许多人放不下纸醉金迷,十里洋场,最终周转劳累,跨过山水之时,满眼疲惫回头望,却发现这些冗杂的世俗,成了心灵沉重的包袱。《小窗幽记》中这样写道:"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诚如此言,追求"静"并非易事,需要翻越欲望的大山,需要渡过世俗的汪洋,这是一路探寻,是一路艰辛,更是一路修行。

如今时代,浮躁之风甚嚣尘上,在人们心中时隐时现,内心的灯塔在这股气息的冲击下摇摇欲坠,难以坚固。但也总有人在"静"中窥见自己的内心,听到灵魂的述说,将风景吟咏成诗。工艺美术师孟剑锋、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蛟龙号"上的"两丝"钳工顾秋亮……无数大师在"静"中坚守热爱,在几十载如一日中心无旁鹜,创造出了令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

成功的答案远不在他乡,而是在心静之处。"静"是一种不断昂然行走,不断摒弃杂尘的修行,是与内心的凡俗欲望握手言和。愿我们都能如梭罗那样,进入一片宁静中,心无旁鹜,守护属于自己的那片瓦尔登湖。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深刻,情感真切。文章的论述循序渐进,脉络清晰,说理有力。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