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化论。

初三 议论文 2640字
2020-05-10 11:12:26

现在大多数人了解到的便是达尔文所说的:人类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相信许多人都在电影里看见过那只会说话的大猩猩,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大猩猩并不具备像在电影中那样的智慧,但和人类外型最为接近的确实也是猩猩或是猴子,但是现在有许许多多的言论都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表示质疑,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

人类在进化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奇葩,进化论所讲的是生物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进化发展而产生的改变,但是人类却像是突飞猛进的改变了自己的基因进化成现在的模样,有学者提出人类并不是猿类进化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类根本不是进化而来的。他们称,一个猿不管如何进化它的基因还是一个猿猴并不会变成一个人的基因,可以说它会演变成一只更加聪明更适应生存的猿猴,但并不会在物种上有所改变,就像是你不可能让一只猿猴生出人类婴儿来一样的道理。并且就算是现在自千年以来人类也没有丝毫明显的进化改变。

也有报道称与人类基因最相近的并不是猿猴类的动物,却是老鼠,但人类和老鼠的外型没有丝毫联系,但确确实实老鼠的染色体当中就有25亿个碱基对,和人类染色体当中的29亿个碱基对非常的相近,基因有百分之九十九的相同,在骨骼体温甚至生活习性物种数量上来算,在动物中老鼠是和人类最为接近的,所以说人类和一见就打的老鼠是近亲?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人类也并不是猿猴类进化而来,只不过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祖先,所以才会有许多外型相识之处。

不过小编最新了解道关于人类进化论提出质疑的人们有了更新奇的猜想,人类根本不是地球上的生物,而是来自外星,在自己的星球不再适宜居住以后便殖民来到了地球,甚至在佛经当中也早有记录人类来自光音天星,有这样的猜想是因为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这么多年,但却还是无法很好的适应地球的环境。

我们常常会生病,也并没有像其他动物一样的皮毛可以拿来御寒或是散热的生理系统,并且人类的智慧已经是所有的动物之上,并且差距悬殊特别的大。并且人类在分娩时会因为胎儿的头部过大而产生生存时的困难,但这些在自然界其他的动物身上都是很少发生的,并且人类的幼儿需要差不多10年的时间才能适应生活和自理,但是其他动物并不存在这个现象,他们大多只需要几分钟或是几个月就能够适应和生活。

达尔文“进化论”惨遭被推翻

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后来的新达尔文主义,从它产生以来就处于争论之中,100多年过去了,科学的发展并没有使分歧统一,相反却使它不断扩大,人们从认识的各个层面对它提出了越来越严厉的批判。关于这方面的科学论述已经有很多了,我们在这里只是大致总结一下。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遗传学家约翰·麦克唐约说:“在过去的20年的时间里,适应性遗传研究的结果使我们越来越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达尔文主义的陷阱中。”

澳大利亚进化遗传学家乔治·米克洛斯对达尔文主义的用途大伤脑筋,他说:“那么,这个包容一切的进化论可以预见什么呢?提出一大堆假设,诸如随机变异或选择程度……难道这些就是伟大的进化论所讨论的问题吗?”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进化系的杰丽·科恩教授说:“无奈,我们只能这样说,新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几乎没有什么依据,它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都不足。”

1966年在费城的威斯达学院召开了一次由一些数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参加的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会上数学家们提出,从数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根本错误的,他们说:“新达尔文进化论中有许多漏洞,我们认为,这些漏洞用目前生物学家的观点是无法弥补和解释的。”

圣多菲大学的斯图尔特·考夫曼的观点可能更加客观一些,他说:“无论创造主义科学家如何抱怨,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与我们总有些距离。达氏的观点究竟对不对?换句话说,他的理论观点适用不适用呢?我认为它不适用,并不是达尔文本身错了,而是他只抓住了真理的一部分。”他曾写过一本书——《自然法则的起源》,他认为,生命起源、新陈代谢、发生程序、肌体横剖型线图都是达尔文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实际上,早在1871年,即达尔文的进化论刚公布不久,乔圣治·米沃特就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疑问,主要观点如下:自然选择无法对某些研究的适应性结构的初期阶段作出解释;它不符合不同种群近似的结构共存原则;有理由认为,某些特定的差异有突然发生的可能,而不一定是逐步发生的;有机形式中有众多现象是自然选择无法解释的……

也就是说,达尔文进化论中确实有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与学问的大小无关,与科学的发展也无关,而是所有的人都无法回答。那么是以后的科学家错了,还是达尔文错了呢?

进化论现在所处的位置很微妙,作为一个哲学观点,几乎任何一位教师都会给他的学生讲到,但作为科学的依据,却很少被写进教科书中。据有关方面统计,1970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教授赖宁格曾写过一部生物教科书,此书曾被多次修订再版,但在全书的索引条目中,“进化”标题下的条目只有两个,看来进化的确与生物学关系不大;本书1986年再版时,索引条目增至8000多,进化仅占了22条。

有人曾对美国20多年来主要大学使用的30部生化方面教科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许多教材完全忽视进化论,例如,由费城杰斐逊大学的托马斯·戴维林教授编写的一部生化教科书,曾再版三次,索引条目最多5000条,但没有一条涉及进化论;牛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阿姆斯特朗写的教科书,本书也曾被再版三次,但哪一章都没有提进化论,甚至在索引中也只字未提。在美国所有生物进化类杂志中,发表的真正属于结构进化的文章不足1%,在计算机图书索引中,也没有发现历年来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一本专著。

这是为什么呢?对于那些学识渊博的学者们,我们大约没有必要提醒他们:先生,您忘了什么?

问题在于进化论的本身,我们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进化论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大变化可以分化成长时间的一系列小变化,也就是说,复杂的人体器官是个一步步渐进形成的过程。达尔本人也曾在《物种起源》中这样道到:“如果有人能证明所有存在的器官不是由无数的、渐进的、微小的变化而来,我的理论就彻底崩溃了。”然而,正是这个结论与当代的科学实验怎么也对不上号,因为器官发生作用时,是许多条件的综合反映,离开了任何一个条件,这个器官就不能发生任何作用。

比如说眼睛。达尔文在进化论中也讨论过眼睛问题,但他没有具体论述视觉的生理机制,而是从自然界中存在低级感光器官和高级感光器官的区别中论证了自已的观点,并认为,像眼睛这样复杂的器官不可能通过一、二代进化完成,而需要许多代的缓慢变化。但后来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这个问题上达尔文狡滑狡猾地。

首先,如果不研究视觉的生理机制,不具体研究动物特殊眼睛的感光特点,光凭借自然界存在低级感光器和高级感光器官的现实,不足以证明进化论的观点,这是一个论证上的逻辑错误。

其次,现代研究证实,像眼睛这类复杂的人体器官,它不可能通过长期的渐变累加而形成。眼睛必须在近乎完好无损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缺少任何一种条件,甚至所有条件不能同时协调工作,眼睛也不可能发挥作用。比如说,变位紫红质因一种被称为激酶的蛋白而产生化学反应,视觉紫红质经过化学变化以后,又与一种阻导蛋白相连以防止视紫红质产生更多的传导蛋白。在这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