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酿造着梦。无权无钱,但你可以拥有一支笔带着爱,躬耕于书房,在语文天地中纵横驰骋,尽情徜徉。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岂能不通母语,不晓语言的艺术?现在很多学生平日言谈俗不可耐,发表意见时语言空洞,说理苍白无力。这如何让中华文化之火燃烧不熄,如何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许多人苦求提升语文素养的捷径而不得。其实,哪里有什么捷径?无论是学富五车的大儒还是颖悟绝伦的奇才,都经历了一番寒彻骨,才有后来的梅香萦绕,笑傲风雪。
我们,普通的中学生,要想提升语文素养,在语文天地中自由通行,更需课堂上多学,生活中多用,闲暇时多读。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读《易》,韦编三绝。”课堂上的学习中,我们亦应有孔子读《易》之精神。悠悠千载,古人留下的作品多如浩瀚繁星数不胜数,而课本为我们摘下了最明亮、最耀眼的那些。急流暗通的《鸿门宴》惊心动魄的《荆轲刺秦王》断人心肠的《米薇》,针砭时弊的《过秦诊》……—字一句默默吟诵,仿佛在听先人心头寂寞如水的琴声。眼前展开一幕幕朦胧的画面,或严肃,或凝重或悲戚,或洒脱…把千古流传的经典作品都悉心学习,一遍遍细细品读,让心沉静。若有不明,经老师指点后,茅塞顿开,心有所悟。这岂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
然而,仅仅拘泥于课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总要把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才能加深印象,辅助成长。鲁迅先生说过:“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是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是没有阅历,我们便写不出深入灵魂的文字;若是没有源自生活的灵感,我们所描述的便只会是一纸空谈。古人常言“读万卷书,行万黑路”,便是此理。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我们总要再多读些课外书籍才好。有人认为,书是枯燥无趣的其实不然。沈复之妻用荷花蕊上的朝露冲泡清香甜润的茶,王羲之在兰亭溪旁曲水流觞即兴赋诗,武则天命宫婢采集百花做成甜点分与百官品尝……一个个故事犹如一首首富有生气的诗,翩然跃于纸上,顿生趣味,哪里敢说是毫无情趣可言?
何不在一个明媚的午后,倚着小窗,捧着诗集赏读?烦躁苦闷时,翻开诗书,白纸黑字,裹挟着清凉迤逦而来解开心中郁结。在那柳絮纷飞处,为不与百花争艳却有不朽之芬芳的谢道韫折服。在那醉酒笙歌里,为只想过“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的诗意生活却被推上政治台的李后主叹息。
书中有诗,有情,有酒,有歌。不进入这片天地,你怎能识得?
语文天地如烟海,我要畅行无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