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初中生,我所熟悉的文章无非两种。一种是考场作文,无论你是否想,一定要写,而且字数、文体相对局限;而另一种则是我们阅读时所常见的,无论是随笔、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被称为一种艺术作品。
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的会有想要台笔码字、抒发自我情感的时候吧!此时,你将面临第一个难关,那便是抬起笔来有感而发,肆意书写心中所想。这是关键,假若不能拿起手中的笔,那一切都是空谈。
而当你拿起笔,开始创作,第二个难关也将迎面走来,那就是怎样写——怎样才能准确表达心中所想,怎样才能让读者被文中之意打动。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直接表述,是一种方法,但这样太直观,就像把骨髓从骨头里取出,直接放在读者面前,反而失去了原有的滋味。另一种方法,则是含蓄地表达。这就高明了许多,不但能生动形象地写出自己所想,还能在不知不觉中,让读者恍然大悟。较第一种方法而言,第二种方法更加自然,似是一切都水到渠成一般。
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思想,方法有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种:一是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一是文中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谓情景交融,就是指将情与景相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在古诗中,这样的手法很常见。比如以寂静的明月表达凄凉思乡、以湘竹的泪斑表达悲伤断肠、以南浦话水边送别、以草木叹盛衰兴亡。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的画面,总能让人自然而然地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细品人间百味。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不失为一个典型:“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全诗看似没有一句在写孤独,然而甘心悬于秋空的明月、没有找到住处的惊恐的鹊、庭院中稀疏的槐树影、久久伫立于庭院中沉默的人等意象,又处处透露着孤独。依靠着融入情感的景物,诗人以一种春雨润大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情境中。
以景、物作为情感依托,的确能够充实文章的内容,强化作者的情感。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亦要注重对环境的营造,这样才能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让读者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
反观留白,就抽象了许多。我所讲的留白,其实是一种“无言之美”,只将必要地讲出来,有一大部分供读者自己理会,从而赋予作品以含蓄的美感。
留白在国画中的运用颇为广泛,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除此之外,尽是空白。这种留白技巧能让画家打破时间上的局限性,以作品为桥,与欣赏者相隔千年而沟通无阻。
类比国画,我们写文章时所用的留白也就好理解多了。文字的留白能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从有限的文字里想象出无限的世界、开掘出隽永的思想。中国的古诗几乎无一例外都运用了留白,毕竟寥寥几句无法描绘出作者所见,这时诗人往往会通过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无言之美”。
文章是表达作者胸中所感、心中所想的工具,若想写好文章,就不能拘泥于寰宇微尘,沉醉于酒林肉池,而是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美妙的大自然之间,用心领悟山风、水林之美,铸就独特的艺术视野,来构造胸中形意、用于笔墨语言。
这样创作出的文章,才能为祖国的大好河山“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