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考试,有人期望自己“正常发挥”就好,不偏不倚,不高不低;有人祷告自己能“超常发挥”,金榜题名,“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体验一把“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超常发挥”往往有“运气”的成分加持,偶然性很强。有些考生们挤在人山人海的孔庙中祈福,指望孔圣先师能在“嘈嘈切切”的“众声”中独独听到他那一声掏心掏肺的虔诚呼唤。必须承认,超常发挥是有先例的。唐代诗人钱起早年数次赴试落第,他的那首考场作品《省试湘灵鼓瑟》,前边几句都很平庸,唯有诗尾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算是奇迹般的高光。据说,那是他有一次坐船赴试途中,偶然听见江上有人鼓瑟,才有了这神来之笔。可惜,这样超常发挥的运气并非人人都能有,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才子流着眼泪“夜半听钟”了。
所以说“超常发挥”往往只是美好的愿望。“实力不够,运气来凑”不能被视作可靠的途径。想要“超常发挥”还是需要实力支撑。不然也会像钱起一样,除此脍炙人口的诗作一篇,再无可圈可点的佳作。
先累积实力,方能期待“超常发挥”。“超常发挥”的本质是,实力不断累积而来的“正常发挥”。
三国时期,曹植被皇兄曹丕逼着“七步成诗”是一种“超常发挥”。但若非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思敏捷,又怎么能立时做到文思泉涌、出口成诗?卖油老翁在面对地位高贵、咄咄逼人、恃才傲物的神箭手陈尧咨的发难时,若非日复一日酌油,技艺娴熟,又怎么能神色自若地在陈尧咨面前表演一手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见,只有平时孜孜不倦地付出复和界的才能有这份“正常发挥”的实力资本,才能有“超常发挥″的可能。
“超常发挥”凭运气,“正常发挥”靠实力。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难题时胸有成竹,淡定自若地说一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教师点评: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充分展现了自己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者在对历史、名篇进行学习了解,对一些具有共性的史实、典故进行整理研究后,发现了它们对于当下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将自己在领悟与整合过程中形成的思考变为了这样一篇议题尤为特别,例证尤为丰富,论述尤为贴近生活的议论文。不仅如此,作者还“用事实说话”,用平实有力的话语进行表达,好让我们更能接受,也更加深刻到位地懂得不抱侥幸心理、脚踏实地应对挑战的要义与重要性。能用所学的知识充实自己,也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生活;能学以致“己用”,也能学以致“他用”——作者的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实在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学习。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