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真正的“绿”

初三 议论文 908字
2022-02-12 12:54:29

“精致”的城市仿若一根根银色的钢筋,扎在旷野的黑绿色大动脉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倘若此刻拿起“绿色文明建设”这一放大镜细细端详着住在钢筋纹路上的小人,或许你会惊讶地发现,一向破坏生态的他们却吃着高昂的“有机”奢侈品,住在环保材料建设的住宅,追捧新能源汽车的浪潮,桌旁养着一捧绿植盆栽便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是绿色生活的“接班人”。倘若高质量的物质绿色载体只容纳着极度有限的绿色精神意识。我不禁发问: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捧的“绿色”生活吗?

当绿色生活止于有机低碳的表象,匮于心灵精神的境界时,请允许我借前人思想的絮语,落墨写下这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书正解之章,释我之拙见。

“草色”,实为自然之韵。鹅黄浅绿、苍翠葱郁、青碧墨黛,绿有丰富多彩的层次;青山巍巍,有着“齐鲁青未了”的连绵,碧水悠悠,亦有“白毛浮绿水”的谐趣,绿有人文自然的和谐。倘若居住在青山抱碧水,碧水倚青山的环境中,如何不是在绿色氛围的怀抱中?人们追寻的绿色,不局限在城市内部,而是在整体与大局中把握自然与人的关系,既有城内翠草丛生人影悠然的生命之绿,又有城外青山远黛碧波荡漾的自然之绿,如何不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的体现呢?

曾国藩曾言:“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如今城市的绿色发展绝不是在滥伐毁木,滥采矿石的基础上建设而成,人们的绿色生活也不是在狭窄小区绿色景观中实现的,而是在城区生态文明空间与发展规划的协调中和谐共生,在自然与自我距离的让步中互相成就的。让一些空间出来,护一抹自然之绿,天地才愿以慈母的姿态包容人类的存在。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千年的期盼,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是维护自然生态的承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守护动植物栖居的家园。在“遥看”的智慧中对生态敬以尊重,才会有“人民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民”的和合局面,才会有对生命仁爱,自然敬畏的守护之心,才是绿色的内涵之一。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表里如一。当哥本哈根气候议会的聒噪与对立撕裂了现代人对自然虔敬外表下的假面时,条约上斤斤计较下一减再减的碳排量目标,压榨的是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谋图的是鼠目寸光所看重的短期利益。然而实际上所追逐的“绿色”并非顶层设计下的强制低碳,而是藏在此刻你将垃圾分类化为习惯,随身携带环保袋的行动中。“绿色生活”于我们常人而言不是生硬在文件草案上的冰冷数字,也不是精致外壳包装后的刻意作秀,而是润物无声后化为言行一致的生活点滴中。当绿意润物细无声时,生活才有真正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