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
——题记
诚信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君子之风;是“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人生选择;是“内不欺已,外不欺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应该秉持诚信之心,身正心诚立于世间。
诚信是言行之范。古有尾生,与女子相约,在桥下相见,结果尾生准时而到,等待多时却不见女子前来。此时河水猛涨,尾生不躲,抱柱而待,结果女子终未出现,尾生抱柱而溺。今人将尾生看作讲诚信的楷模:尾生为何抱柱而溺?还不是为了守住那个所谓的“约定”!“曾子杀猪教子”可谓老生常谈了,但诚信的光芒却历经千年不衰,它告诫我们应当遵守诚信的言行规范。诚信是中华民族之魂,切不可在我们这一代丧失民族魂。这是我们的言行准则,从小事做起,本着诚信守则,做诚信之人。
诚信是立业之本。商鞅立木取信,表明诚信不欺,从而顺利推行新法;季布一诺千金,即使战败而亡,也得天下之人庇护;秦末时期的刘邦入守关中,履行约法三章,深获民心;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对百姓有诚信,深受天下人拥戴,是以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凡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欲成大事者,必有诚信之心。
诚信是为人之道。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定现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怎样可以立身处世。明初文学家宋濂有一次要去向一位前辈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他的母亲劝他改日再去,宋濂说:“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他到达之后,手脚都冻得没有知觉了,老师感叹地说:“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诚信,是我们行走世间应牢记于心的为人之道,即使万千磨难,也要有“吾往矣”的精神。
诚信是雨后之虹,让人心生欢喜,梦而往之。芸芸众生,我们应坚守诚信之本心,昂首立于悠悠世间,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