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生活在一个悠闲而又富足的生活里,每日赏景听乐,坚持清高的个性。但它的一项底线便是:不与责族合作。他最终也因此而死于屠刀之下,耿直不屈的脖颈中喷涌的鲜血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天动地的绝响。
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崇高的道德情操,自古以来就是被历朝历代的文人所追捧的。然而在这历史长河中,真的所有人都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吗?又有多少人,能够在重重诱惑下,真正留下属于自己的那一泓清澈的清泉?
古代官场,宦官结党营私,整个朝廷里氤氲一股不良之风。很多人便会想了:既然处在这么一个大的趋势里,那么我也干脆顺从他们好了,何必为了自己的正气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呢?但就在这颓废的时代里,依然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魏晋时期的陶渊明,数次被贬,见过了无数阴暗私利的小人,但依然有“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感慨;纵使面对被陷害而面临的性命危险,于谦依然说出了那慷慨激昂的“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罗话短长” 。由此可见,即使处在一个灰暗的环境里,但这依然不足以成为影响一个人道德底线的主导因素。守住底线,更多的是来源于我们自身,而不是取决于你身边人的举动、你所看到的肤浅的表面。守住道德底线,做好自我,这才是一个贤德的人所应真正做到的。
我们在生活中又难免会遇到许多窘迫的时候,很多人恰恰会在这时候放弃自己的底线,而去换取一时有利于自己的东西,还觉得这是理正言顺的。我们不妨反过来看,这个人得到的所仅仅是一囊之物,而他失去的是一个人所最基本的底线。守住底线就是守住一个人的灵魂,如果将这最基本的灵魂都丢掉的话,那么活在这世上的仅仅是一句无所为的躯壳罢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存在晚年时家境衰落,再加之患上重病,家里已是炊米难寻。尽管如此,他依然拒绝接受他国运来的救济粮,情愿在饥饿中平淡的走向人生的结束。很多人会觉得他很傻,但这恰恰是他伟大精神的体现,在这一刻他放下了平庸的欲望,转而挺起的,是民族精神的脊梁。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曾被蒋介石手下用重金请去为他画一幅画像,尽管报酬丰厚,还能有机会和国民党的高官拉近关系,但他想都没有多想就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在他心里哪个是黑哪个是白;哪个是正,哪个是非早已有了清清楚楚的界线。守住底线可能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东西,但在这些微小渺茫的东西背后,所象征的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人生就是一次长途的旅行,有许多机会与转折,也有许多挑战和诱惑。只有守住自己的底线,不忘本来,坚持自我,才能在一股股污浊中踏着一泓清泉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