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论,诗人阅世,既要出乎其外,又要入乎其内。“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各有各的妙用。
感知自然,亦复如是。要一手拿望远镜,一手拿显微镜。
望远镜,即宏观视角。有时,须像上帝一样,在云端俯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眼前。此时,人用的是理性的工具,海上风来,在理性眼中不过是热带气旋的指标;山中云起,在宏观看来可辨别大气环流的阈值。这样观看,能得其规律,也就能知趋知避,甚至加以利用,呼风唤雨。
显微镜,即个体视角。换句话说,像一只草间蚱蜢、叶底蚂蚁一样,从一片打转凋零的黄叶中,发现秋意。听一声鸟叫,感受深山之幽;踩一脚泥土,唤醒肌肤之敏。春来草自绿,冬来雪满山,忘记那些指标和阈值,于四季轮回之际,体味似水流年中生命之闲寂与物哀。
两种途径,一远一近,都不可或缺。然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须警惕的是只远观而不近体。
工业化之后,人们纷纷告别乡村,走进城市,聚集生活。机器轰鸣代替了山间鸟语,流水线取代了流水飞溅,烟囱林立击碎了田园牧歌。很快,消费主义来了,仿真技术出现了,屏幕中的自然、符号化的自然,影像中的自然,悄然替代了真正的自然。人与自然,本来水乳交融,突然主客揖别。生活在都
市之中的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见过鸟叫了?我们还能像祖先一样,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吗?
这种疏离,危害很明显。人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人的生理
条件和几万年前的原始人并无明显改变,当我们自居为自然的主人,而大施改造之鞭时,丧失的是对自然的同情。丧失了敏锐的感受,月缺花残,我们不再潸然泪下,这不是心灵的进步,而是心灵的粗鄙。粗鄙的心灵更青睐蛮干,大自然已经在报复我们。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情况频发、台风与海啸接踵而来……犹如一个人,发烧、咳嗽、流鼻涕你感知不了,各种健康信号都被粗糙的心灵拒绝,一旦得病,岂不直入膏育?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人应该躺在自然的臂弯里,和自然“你看我多妩媚,我瞧你应如是”,更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教师点评:我们都知道,望远镜是用来看远处的物体的,显微镜是用来观察微小的物体的,因此小作者用“望远镜”、“显微镜”来比喻远近,来强调“既要将目光放长远,也要关注细节”,着实巧妙。文章以王国维的话作为开头,先将文章的中心确立起来,随后以“感知自然”为例,详细地阐述“望远镜”与“显微镜”所代表的深刻含义,让读者恍然大悟并为之赞同。可惜的是转折之后的论述没有将“人们当下是如何远观、如何不近体”很好地体现出来,只是将当下的一些现象“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没有注意逻辑的严谨性、思路的流畅性,从而也影响了观点的说服力。或许小作者可以不要只关注现象的表面,而是试着对现象的原因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这样的话论点可能会更有逻辑,对于“只远观而不近体”的批判也会更有力。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