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走路,但不表明我会“走路”。你看,外面有好多人都在走路啊,但他们之中会不会有和我一样的,还不大会“走路”的人呢?
路很难走,因为一些人的路很长;路很难走,因为一些人的路很短。当我们年幼要出门时,总会有人叮嘱你“要看路,还要看车。”,而你不耐烦这些话,大抵是因为你要走的这条路,你已经走过了很多次,而这路上来往的车和这些车的行驶方式,也就那么几种罢了。于是,顽皮的我们开始寻找其他的路,寻找捷径或更长的令人好奇的路。
然后,你的路越来越难走,以至于难到了不知道该走哪条路的地步,然后你的路也就随之变得更短,也就以至于,“走投无路”。也许这句话与其原属文章的用意不符,但我们“断章取义”下来,鲁迅先生的“其实这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就成了路”这句话,对于这篇文章也便就具有深刻的哲理。
我们应该如何“走路”?首先我们应该像古希腊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一样,“人应该认识自己”,然后再考虑选择路和走路。我们应该认识自己的哪些?首先认识你的四肢是否足以完成这段路,再认识你的大脑是否足以让你更快地完成这段路,最后,再去认识自己所选的路的环境和方向是否适合你自己的条件。
就似一个五岁的孩子想跳上一块一米二高的石块而跳不上去然后放弃,而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可以跳上去,所以这个成年人便选择了走“跳上这个石块”的这段短的路一样,我们要像他们两个一样去选择路,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和长度的路。
完成“认识自己和选择路”的这一任务后,便是走路。完成一段路是需要技巧的,例如攀爬、淌过一条小溪或利用路上的藤蔓做成背包往里面装进食物保证路途中自己的生命安全一样。而能做到这些的基本条件,就是获得足够的经验,最有力的例子就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拼命学习获得经验,打造自身,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通过众多经验,我们才能面对路的各种困难而从容不迫,这就是我们“走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