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五千多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若说中华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中华诗词更是岸边无尽的花蕾,或艳,或枯,或孤傲,或淡泊......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明清,从诗经楚辞到西汉乐府,中华诗词虽历经千百岁月,却愈显芳香!
诗词是诗人人生的缩影,感情的载体,透过诗词,我们可以领悟到不一样的人生。
于汩罗江畔,一个高洁的灵魂溘死而亡,——他是屈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的他怨作《离骚》。从“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到“ 伏清白以死直兮”。他像一朵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却生错了时代,没有了根,因此不能久存,而因为诗词,屈原仍在,他的悲愤与人生化成《离骚》,长存在我们心中。
挥毫洒墨,平仄抑扬,诗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带给我们莫大的精神滋养和享受。
梦回大唐,有一白衣少年郎,举杯邀明月——他是李白。要系酒葫,持月为剑,浪迹天涯。他志在沧济天下高呼“天生我才必有用”,却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喝“钟鼓馔玉不足贵”在仕途不顺时选择了“花中饮酒月中眠”的洒脱。“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醒,已经没有了那个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只有那三分啸为剑气斩除烦恼,七分酿作月光驱散阴霾的千百佳篇。
诗词还承载着使命与担当,还蕴含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
风雨交加中,一位老人在破茅屋里忧国忧民忧天下——他是杜甫。年少时,他也曾轻狂,也曾言“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人入老年,仕途艰难,并未使其放弃信念。贫穷困苦却促使他持手中笔,伤天下事。他虽饥寒交迫,却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杜甫的诗,总不免产生一股敬意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忧和热爱。
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淡雅;“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霞”的空灵、曼妙;“问召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思恋、悲痛......中华诗词是诗人文笔与感情交融的产物。细细品读,犹如岸边嗅花,起身仍有香气萦绕,久不消散!
转视当下,诗词仍然散发着时代魅力。从疫情期间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到“岂日无衣,与子同裳”,再到叶嘉莹先生发掘诗词秘密,传播诗词文化。中华诗词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眼前,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改造着我们的生活。
同学们,“富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让我们感悟不一样的人生,品德高尚性,跟我一起品一首好诗、一曲好词,感悟诗词之永恒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