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工具化,让人回归“人”(精选)

初三 议论文 842字
2021-04-24 20:52:33

要想不被落后的困局所裹挟,我们必须拥抱技术。然而技术发展的目的,绝非让人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工具化”,而是让人回归审美意义上的“人”。

人使用工具,最初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为个人、家庭、社会博取物质利益。人与工具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具有思想。思考的能力赋予了人们强劲的精神力量与独特的审美意义,不可复制,不可批量生产。我们肯定劳动的积极意义,但在技术疯狂蔓延时,勤劳的思想逐渐异化,变本加厉,形成了一种“不拼命就是不努力”的低劣的企业文化。于是,人的精神被剥离、遗弃,身体与大脑则被推搡着夜以继日地劳作。“价值”呈现了,思考暂停了,灵魂失色了。

如张艺谋所言,“人有了用,就会有空隙来生存”,但是当这“空隙”被“用”撑满了以后,思想又散落何方?阿里巴巴推广996文化,拼多多员工过劳猝死,《南方周末》更是直接揭露“这群那群群控制”的丑态。人被强行灌输所谓的文化与意义,认为唯有玩命一般投入技术生产才是对社会有价值,甚至以为加班是提升自己的完美方式。技术浑然成了一头日益膨胀的巨兽,吞噬了时间,吞噬了精力,排挤了思考,排挤了精神。看似与工作时长相称的薪酬模糊了人们的双眼,让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难逃降格为工具的命运,遑论从中突围。

尽管受到逼仄的生活胁迫,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依然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在沸腾的大环境下坚守一处心灵的小生态。就像范仲淹曾居庙堂之高,也曾处江湖之远,但周身喧扰、案牍劳形从未打散他心中的“览物之情“。当代都市的忙人们若能在某个瞬间放慢脚步,也许还能听见自己踏在街石上或沉稳或轻快的跫音。也许权谋太多,内卷太深,口舌太杂,眼光太贪,但人一旦进入自然的启悟状态,身心便会经历诗意的涤荡,凝结出审美的语言,启示着人们从“工具化”进程中的脱身以逃。

仅靠一个人经营思想也许不能久,我们期待的是一批知识分子的醒然,一些公众人物的发声,一个社会风向的树立。我们期待的是一类企业丑闻的日渐其稀,一种保障机制的现形,一处心灵生态的恢复。员工生存局面终将扭转,人的工具化进程不会无休无止,新的工作理念正在形成。这一切道阻且长,而我们翘首以盼。

技术从来不是目的,目的本身恰是人。只有在思想与思想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人们才能回归于“人”,生命的价值才有可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