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守望

初三 议论文 1006字
2021-02-05 16:50:21

“人生百年,几多春秋,向前看,仿佛时间悠悠无边,猛回首,方知生命挥手瞬间。”

李白曾于《将近酒》中而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此看来,时间短之又短。

有人说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有的是大好的时光,不像一些耄耋老者,成天感叹生命短暂、时间流逝,这是回首人生的叹息,同时是期待明天的渴望。

这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有着这样的观点,以至于成大事者鲜有人在。我们生活一天,有24小时,86400秒,而一年大约31556926.08秒,乘46亿,约等于145161860000000000秒,读作十四亿五千一百六十一万八千六百亿。这个数字,显而易见,极为庞大。可能开始时,你并没有赢在起跑线上,没关系,关键在于,在漫长人生道路中,你将如何坚持一步步攀登。若是有人挥霍了这段青春年少的时期,那么,他今后的路会同别人的路背道而驰,渐行渐远。除非,在今后岁月里,他花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力气,掉转头,向前奔,去追赶,去超越。这一过程,定为艰难,所以,每一分每一秒,皆珍贵至极,与年龄无关,重在人心。

我们常说惜时,却不知道对于时间而言,它的最佳形容词是什么。前苏联的高尔基曾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在我看来,他诠释了两种人,亦或是一种人在不同时期的生活写照。俗话说的好,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对时间的看法。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若不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攀登,没有统一战线,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若不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历尽千难万险,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家王朝,就不会有新中国的成立。

从古至今,成大事者绝对不会是一个肆意挥霍时间的人。成天等着天上掉馅饼,一步登天,却丝毫不考虑自己是否为成功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又怎会成功?成功之神只会降临给努力的孩子。就像祖逖和刘琨一样,他们为了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每天鸡鸣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实现了他们报效国家的愿望。“台灯就是夜猫子的阳光,熬夜就是梦想者的倔强。”努力是成功者必备的,而其中的艰难困苦更是不为人所知。

我希望,你,我,都能抓住时间,将自己的人生握在自己手里。正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所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我心无旁骛,埋头苦学,为了让自己看到不同的风景,将现在的一切苦难化为未来的成功。不论未来,只看当下,我相信,这一切,都值得。”

不要停止奔跑,不要回顾来路,来路无可眷恋,值得期待的只有前方。

教师点评:作者在文中就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作了探讨。文章论据丰富,引用得当,论调客观,言辞恳切,议题的选取既有普适性,又有针对性,加之作者认识到位,论述充分,文章感召力强烈,是一篇颇能催人奋进的议论文。很棒!不过,文章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观点不够鲜明,文章题目与内容契合度不高,没能明确观点,文中也没有直接点明中心论点的语句,而在议论的过程中,先说时间宝贵,后又提“着眼当下”,最后又谈到不要停止向前,始终没有集中在一点上展开议论,同样没能明确观点之所在。而观点的不明确不仅影响了文章的主题确立,还影响了文章的论述条理与思路,从而导致文章很“散”。建议大家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踏实前行,先遵循已有的论述套路,例如逐层递进式或并列论证式,来展开论述,以明确传达出自己的观点为重点进行创作和练习。这篇文章若是按“提出论点——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总结论点”的模式进行论述,也许会更有利于观点的传递和思路的梳理,作者可以以此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做一定的调整和修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