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此言,道破了王朝兴衰的天机。纵览青史,一个王朝的气运,几乎总能从其对待‘谏言’的态度中窥见——虚心纳谏,则政通人和,海内升平;刚愎拒谏,则言路堵塞,国运衰微。这‘纳’与‘拒’的一念之间,便是盛世与乱世无可挽回的分水岭
开创盛世的君王,都懂得倾听的力量。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典范。他面对魏征的直言进谏,虽然也曾感到恼怒“我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但总能,克制情绪,虚心采纳。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听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醒,最终开创了海内升平的“贞观之治”被称为天可汗!他感叹‘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正是纳谏精神的最好注脚。太宗此举,非一时之忍,而是一世之明。他将魏征的逆耳忠言,视为照见自身得失的‘人镜’。正是这面镜子,让他看清了赋税之重、兵役之繁,终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训,化为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于是,一人的虚心,换来了万民的归心;一朝的纳谏,奠定了一世的太平。这,便是倾听的力量,它能将最尖锐的批评,锻造成最坚实的盛世基石
反之,堵塞言路,便是自毁长城。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痛惜的桓帝、灵帝。他们“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他亲手发动了党锢之祸”,将正直的士大夫迫害殆尽,汉桓帝的昏聩,不仅体现在宏观上的‘党锢之祸’,更体现在日常的细节里。他曾与宦官左悺、徐璜等人同席宴饮,举止亲昵,毫无君臣之礼。忠臣陈蕃挺身直谏,痛陈‘宦官之权已与陛下相匹’,请求驱逐佞臣。“陛下,左右宦官的权力,已经跟皇帝差不多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您和他们太过亲近,礼节不分。现在,是应该把他们赶走,而不是和他们同席共饮的时候!”然而,桓帝充耳不闻,依旧沉溺于小人的甜言蜜语之中。从拒绝一顿饭的劝谏,到拒绝一个国家的未来,桓帝的悲剧,早已注定!于是,阿谀奉承之徒充斥朝堂,真实的民情与危机被彻底掩盖,最终民怨沸腾,引爆黄巾起义,使四百年的汉室基业名存实亡。
将太宗与桓、灵二帝对比,结论触目惊心:前者在逆耳之言中治国安邦,后者在甜言蜜语里国破家亡。纳谏,纳的是忠言,更是人心;拒谏,拒的是批评,实为江山。由此可见,太宗的天下是‘听’出来的,桓灵的江山是‘堵’没的。
古之明君以史为鉴,今之你我亦当以良言为镜。师长之诫,父母之言,虽无朝堂谏疏之庄重,其裨益身心、指明迷津之理,与贞观纳谏何异?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纳谏的智慧却跨越千年,回响不绝。昔时太宗从善如流,铸就煌煌盛世;今日吾辈倾听师长的殷殷教诲、父母的苦口良言,亦是在个人的成长疆域中,践行‘兼听则明’的古训。这并非简单的听话,而是与先贤跨越时空的共鸣。愿你我皆能怀此明镜之心,于盛世中不负韶华,书写属于自己的清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