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势也。
——题记
问君能有几多愁——
那年,你意气风发,与既为同窗,又是对手的好友张仪分道扬镳,他去齐国,你去秦国,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却不料,你的长篇大论和满腹计谋,却并不适合当时的秦国,秦王念你有才华,欲留你做上卿,但你有你身为士子的骄傲,拒绝了邀请,独自在酒楼里买醉,最终在返回洛阳的路上,车,马,钱财,甚至是衣物都被“车痴”们抢走。最后历经磨难才回到家中。
你独坐茅庐三年,悟出合纵大道,再次启程,然而目标不再是秦国,而是山东六国,与此同时,三年前在齐国同样受挫的张仪,却去了秦国。呵,命啊,实在是让人难以猜测。
你苦苦奔波,与当时的战国四君子一同筹备合纵大道,怎奈当时山东六国英明一世的君主相继离开人世,你合纵期间剩下的君主,皆是些酒囊饭桶,但你仍不放弃,想救山东六国与水火之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苏秦也。
你的合纵大道终于成功,虽然有张仪的不断阻挠,但六国大军终于第一次完整集结,可这次又因楚王的昏庸,让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人做大将军。无奈,完败,六十万大军被秦军击溃,所有君王都丧失了信心。你还没有放弃,在六国间奔波,奔波,明明还在壮年,确是愁容满面,白发满头。
苏秦为何失败?是他的才智不够吗?是他的策略不强吗?不,都不是,败因在于六国,在于六国君王,六国君王昏庸无能,秦国又日益强大,败是必然的,那苏秦又为何要游说山东六国而不像张仪那样去强秦?只是因为他想让两方平衡罢了。
张仪是明知可为而为之,而苏秦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岂能不愁?
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