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青年奋斗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满腔热血。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西南联大茅草屋下,杨振宁与李政道在日军轰炸间隙演算公式,草稿纸上绽放出"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曙光;深圳蛇口工业区里,26岁的袁庚带领青年建设者炸响改革开放“第一炮",让"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激荡神州。从三星堆考古现场的"90后"文物修复师用纳米刀清理青铜器锈迹,到贵州"天眼"基地的95后工程师在深山调试射电望远镜,不同时代的青年都在用奋斗回应着祖国的期许。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青年是创新的生力军。
钱学森归国时,随身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公式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系统论思维的火种;王亚平在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时,飘浮的水球里折射着航天精神的新维度。在杭州云栖小镇,一群95后创客将良渚玉琮的纹路转化为数据算法,让古老文明在数字世界中重生;恰如敦煌壁画中飞天手持的莲花,既扎根传统又指向未来。
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
黄文秀在百坭村的扶贫日记里,记录着暴雨夜查看山体滑坡的惊险;徐颖研发北斗导航系统时,经历过上百次信号失锁的挫折。但正如那句:"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们,在洞窟中面壁十年只为复原0.1平米的壁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90后团队,在EAST核聚变装置旁坚守2000个昼夜,终获"人造太阳"百秒放电突破。这些奋斗者用行动证明: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奋斗不是选择而是使命。
千万万青年自当壮志凌云,负青天而适南冥,挽长弓而射玉衡。点点星火,远远长帆,吾辈青年必将书写青春长卷,无畏无惧,奋勇向前,去热烈拥抱璀璨绚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