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在当代青少年中十分流行的话,是至理名言,还是逃避问题时的一种潇洒的借口?
这使我想起了父亲说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自己的路在哪儿还不知道呢。”这句话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我本以为这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任何个性化的行动、语言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但父亲说:“当你没有能力把一件事做好时,你就会选择一些标新立异的想法来做自我安慰,而这句话就是现成的借口。”“可以做与愿不愿意做是两个概念,如果你是可以做但不愿意做,才有资格说这句话。比方说,一个人在月薪两万的主管与扫马路的工人中选择了扫马路,你能肯定地说他是在走‘自己’的路吗?如果他的能力只能扫马路,那还谈什么选择!如果他完全有能力胜任月薪两万的职位,而他却去扫马路,那才能算是有个性呢!”
当我们害怕做某事时,总会给自己找许多冠冕堂皇的借口。想起刚上初中时选团支书,在选举之前,我就提前弃权,并对别人说,我才没兴趣呢!但心里却在担心自己选不上或是做不好。这能算是走“自己”的路吗?
还有一种十分灵验的自我安慰法,即把结果设定为最糟,那么当真正的结果出来时,多半比你预期的要好,所以也就不会太难过、太沮丧了。而且这种方法会给别人一种自己很谦逊的感觉,或者让别人在已经有了一个较低的心理预期后面对一个不是太差的结果,他们也就会觉得很满意了。这一招,我在父母身上经常用,尤其在考试之后,赚了不少同情分。
说来说去,我好像谈的是逃避而非勇气。是啊,勇气是人们一直希望拥有的一种品格,但真正有勇气的人又有几个呢?历史上英雄比比皆是,但对我们这些平凡人来讲,面对人生的挑战,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比如现在有两条路给你选择,一是参加高考,冲刺自己理想的大学;二是不需参加高考,让你去比自己理想的大学稍逊一点的大学,你会如何选择呢?我想只要那所大学还算可以,不少同学还是选择第二种吧。毕竟,接受挑战是痛苦的,你不得不面对可能失败的恐惧、等待结果的焦虑,为了这个结果却要付出不知是否会有收获的努力。人,真是矛盾的动物......
因此,在我看来,勇气就是不逃避,也不莽撞,实实在在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