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荆轲刺秦王历来被誉为爱国主义的杜举,“易水歌”也被誉为“壮别”的绝唱。然而,对荆轲此行,我却不敢苟同。
臧否人物事件,总有一个立场问题。如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站在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上,我认为,荆辆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棍,一个被雇佣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东周几百年间,烽火遍地,兵戈不止,中原人口十无一二,真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需要安宁,而要安定必须先统一。百姓渴望统一犹如大早天渴望甘霖。不管是谁,只要能统一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就是对人民有利。秦王正是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同时也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所以才能破三晋,携赵王,势如破竹。眼看统一在望,而就在这种形势下,荆轲却阴谋刺秦王,妄图让历史的车轮倒转。他的死,实在是不值得同情。
有人说,荆狗刺秦王的精神总是不错的,其实也不然。荆辆本是卫国人,他之所以舍身前往不测之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但这是怎样的知遇之恩呢?太子丹为了报私仇泄私恨,到处物色刺客,最后看中了荆轲。史载,为了让荆轲为他卖命,“太子日造门下……车骑美女态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请看,只认识了几天,就鸡鸭鱼肉、美女车骑尽他态意享用,这哪里是什么“知遇之恩”,分明是高价收买!其实太子丹他并不真正相信荆轲,关于这一点,有史料为证:“荆轲有所待,欲与俱……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你看,连荆轲为了作准备而迟了几天,他都感到不耐烦、不理解,甚至用“请遭秦舞阳”来进行要按、逼迫,还谈什么他对荆轲有知遇之恩呢?老实说,荆轲哪里是在为知己者死,那不过是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反映罢了,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赞扬的呢?
简以为荆轲之“不怕死”“色不变”“箕据以骂”就值得赞颂,那么世上那些动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流眠,那些被以高价雇来行刺总统的暴徒,那些为某种利益而劫机的狂人,都可以登上光荣榜了!
可见,行刺从来就不是什么有得歌颂的光明正大的英勇行为。退一步说,即便是为燕国着想,行刺也不值得肯定,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苏洵早已在《六国论》中指出:“丹以荆即为计,始速祸焉?”倘“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可是,荆轲到底是去了,而且“终以不顾”“一去不返”。真是死得活该!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抽掉历史内容,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真不失为一首摄人魂魄的悲壮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