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泱泱中华踽踽独行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注定了它的不平凡,更注定了它的文化博大精深。
有昔时秦皇汉武的铁马金戈,有大唐盛世的霓裳羽衣,有康乾盛世的繁荣富强,更有的是,源远流长的诗词。
诗词,不仅是体现个人才华的一种途径,更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
柳永的“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王勃的“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等都显示出了自己才华横溢。当李白反复吟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时,人们可以感受到他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情怀;当柳宗元在雾霭中细听“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之时,人们仿佛感觉到一霎间的山水满绿;当周邦彦横卧小舟,吟诵“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之时,人们忽然发现原来生活如此简约……
之所以读者对于诗词之韵感同身受,是因为每一首诗都注入了诗人最质朴的情感,凸显了诗人的高雅生活情趣。“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如若一个人见到落日秋雁,不同品味的人会发出不同的感慨:学者会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壮汉会喊“哎呀妈呀,这有一只不错的雁,打下来可以烤了吃”因此,当一个人有了诗词底蕴时,自会显现出更高层次的格局,从而抒发出更为雅致的情感。
诗词,不仅是折射社会现状的投影,更是领悟家国情怀的指向。
唐朝兴替,可在几代诗人的笔下窥见一斑。初唐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可见宫体诗对于文人墨客的影响之深,而张若虚推陈出新,将初唐诗从奢靡华丽之风转换为澄澈清丽之格。盛唐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阔大雄浑、豪迈恢弘,体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令人扼腕叹息,揭露了唐朝后期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的黑暗——为唐代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腔报国热血倾洒纸上,“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壮志未酬不得已而自哀。这一首首打上了时代烙印的诗歌,都显示出了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而观当下文化作品层次良莠不齐,国人如何在创作中感受诗词隽永,体悟家国情怀?
针砭时弊,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引领其发展到更正确的方向。
近年来,中国发展令世界瞩目,支撑古老中国骐骥一跃的,有道路选择,有理论引领,有制度优势,也有文化力量。中国古代有“九鼎”之说,这些国之重器,不仅是政权象征,更是文化赓续、文脉传承。由商周而汉唐、而今日中国,中华文明流芳千古,精神九鼎传承不绝,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
但反观文化领域,许多作品不能指引正确的价值取向。“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我在人民广场吃着炸鸡”等歌词都显示出了当代人们拥有无处可居的灵魂,无处安放的内心。它们的确红极一时,但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没有内涵的歌曲不会经世久传,没有积淀的创作不会深入人心。“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化创作应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 文化创作要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
为什么古典诗词可以经世久传而现代流行歌曲只能“走走过场”?是因为诗词的本质为情感最深厚的载体,情感是人类最永恒的精神,凡有诗处皆有情,而流行歌曲由于受到种种因素限制导致不能体现全部的自身情感。并且,诗人的诗歌之所以可以经世久传,是因为作品有文本记载,而歌曲在唱完之后便消散在空气中导致无人记住。为了让经典以现代化的方式留住人们的记忆,人们开始重视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以新方式来诠释诗词背后的韵意:《中国诗词大会》提供了一个亲近诗词文化的契机,让观众们置身“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恬淡自适。《经典咏流传》用流行的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的生命力,让更多美好的诗词在时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来、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唤醒普通人的思考与理解。网络歌手音阙诗听的《芒种》《红昭愿》等歌曲,不仅让听众们享受了古风入耳的美妙,更将传统文化借助新兴传播手段焕发光彩。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因此,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传承。我们宣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也不是用机械地复制去传承,而是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获得新的生长点,从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还要从生活习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连接于生活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情铸怀。
《诗经》的传唱佐证了人们心底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对真情实感的追求,流行歌曲的风靡则体现了现代人难以掩饰的躁动与空虚——在喧嚣中声嘶力竭的呐喊无法与一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相比。愿我们能洗去铅华和浮躁,让一颗诗意的心在无边的宁静中游弋。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中华经典是永垂不朽的经典。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只愿关雎在召唤佳人之时,华夏文明也能一直传承并发展下去,在历史的浪潮中,照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