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本是万象更新,可为何早夭得如此淋漓彻底?十五年的砥砺奋进,改革的风向为何时常偏离?一会儿是万民拥戴的新皇帝,转眼间又成了千夫所指的大汉国贼,究竟是何等作为让他饱受期待又为民所弃?在这里我将进行一一梳理。
王莽出生于东汉名门,家族首领是时任皇太后的王政君。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家子孙后代履受思泽,一共封了五位侯爷、一位大司马,大半个国家决策部门的官员、各部部长皆出其门,再往下则不计其数。只是可惜,这些人大都是些洒囊饭袋、纨绔子弟,如果王家一直这样下去,这个庞大的外戚集团终会沦为现象级政治。也许是上天注定,这个名门之下,也有一处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他就是王莽。
王莽早年丧父,低微的出生未能使他得到显赫亲戚的关注。童年的他受到了过多的漠视与冷眼,可王莽却将逆境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不断地努力。他拜于名师门下,刻苦钻研儒学经典,勤奋好学的他又格外地谦逊温和,使得身边的人都对这个懂事的孩子赞不绝口。王莽一开始是想通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来出人头地的,可真正让他得以发迹的,却是连王莽自己都觉得很平常的一件小事。
那是公元前22年,王家最有权势的大司马王风病倒了。以前挺热闹的王府变得门可罗雀。人心冷漠啊!那些个叔侄子弟都忙着自己的利益分配,又有谁真正关心自己呢?王凤躺在床上,心中满是凄凉。就在此时,年轻的王莽前来拜访,他为王风擦身拭体、端茶送水、洗衣做饭,做了许多儿子都没有做的事。王凤心中热热的,病榻床前出孝子啊!王凤在临终前郑重地向皇帝和太后推荐了这个不可多得的贤才。
这是关键的一步!
就这样,王莽波澜壮阔的仕途开始了。年仅23岁的他被任命为射声校尉(禁军首领,带兵七百,卫戍皇宫。),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啊!而回到现在看看我们,23岁正值大学毕业季,都忙着在各大人才市场求职问聘,相比两千多年前的王莽,我是发自内心地佩服。
话说王莽有一个特点,为人特别谦逊。他过不惯奢华的生活,却不眼红别人。也许是深明儒学之大义,权力越大往往就越谦和,越勤奋刻苦,这一点到实为古今广大官员干部的学习榜样。王莽的事业顺风顺水,凭借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作用,到了公元前八年,王莽接下了叔叔王根的位子,成为了王家新一代当权者。又通过一年的努力,王莽将自己大司马的地位提到了比宰相还高的位置。也是从这时开始,王家这个外戚集团实际上在由王莽一人撑起,凭借着他亲戚这十几年的作威作福,国家已是凋敝不堪。当时的民生问题甚至超过了安史之乱时期,贫富差距令人昨舌。我们如今常说人不如狗,这种文化现象多半是西汉末年起的头。富人家的狗吃得脑满肠肥,每天要牵出去遛一溜,才能保持“华容”。流民们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终日靠乞讨度日,莫不也是保持着一番“惨容”?
王莽上位后意图革新政治体制,解决民生问题,缓解因农民起义而造成的国家内乱。于是乎,一段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改革”开始了。平帝元始二年,中原旱灾蝗灾并发,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削弱,为了应对局面,王莽带头捐钱捐地赈济灾民。贵族、大臣先后跟进,使底层民众的生存得到了保障。王莽还采用“奖励捕蝗”的措施,充分调用了民众的力量进行救灾。为全国贫苦百姓免税,则更加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大灾之年,礼法是最早被弃置的。为了稳定社会的秩序,王莽为每个亡者家庭拨专款进行丧葬,让民众更有归属感,对生命更有敬畏感,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措施。丧葬文化的回归旨在牢固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能够使贫苦民众对生活充满信心,尽力去改变自身处境,这无疑对国家和社会是有利的。
杜甫诗曰:“安得广厦千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本是杜甫失意于现实的悲愤之作,可却在王莽执政期间成了真。他在各地设置安民区,由官府提供物资钱粮,帮助其恢复生产。他甚至在京城皇宫中拨地安民,全然没有一点皇家威仪。他重视人才,使一向被视为精英教育的太学招生突破一万人,而各地早已停摆的学堂也重新焕发了生机。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在京城为学者盖了一万间房子,成立了许多专业化研究所。凡是有所长的古籍人才都被招入进行研究,日夜讨论儒学大义。
王莽身为执政者,在改革道路上常常以身作则。凡大灾之年,他主动吃素并颁布赦令,捐钱捐地也往往数他最积极。连朝廷赏赐给他的财物也大多被他用来周济穷人。“克己不倦”是他的人格特征。据史书记载,一日王莽母亲病倒,达官贵人前去看望,出来迎接的是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女子,达官贵人们开始都以为这是王家的佣人,之后才知道这是王莽夫人。此事一时引发热议,还有一次更为夸张,是王莽赋闲居家期间,其子王获因事一怒之下打死了一个奴隶。这种事在当时实属平常,可王莽却认为“人人平等,生命无贵贱”,于是逼死了自己的儿子。此事是当时的社会焦点、热点新闻,他的行为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
王莽贤能,汉主愚幼。下面的有心人开始了逢场作戏,一幕幕祥瑞吉兆纷纷上演,甚至是客观的天象与主观的梦境都在印证一点:王莽称帝。期间纷多过程,不多堕述,总之王莽后来真的当上了皇帝,国号为“新”,结束了西汉214年的历史。
我先奉上一段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中的一段话:“每个成功者,每个得到承认的观念,仅仅因为成功这一事实,便不再收到人们的怀疑。
成功是通往名望的主要台阶,其证据就是成功旦消失,名望几乎也总是随之消失。
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也会越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群众会把陌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信徒们总是穷秀极恶的打碎他们以前神灵的塑像。”
相信大家不难看出其含义,王莽当时被捧成了救世主,祸端也就此埋下。
新始建国元年,王莽签署第一道行政命令,改革开始。王莽改革的重点仍是众人最关注的民生问题。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受到了豪强地主的残酷剥削,国家三十取一的税,到了地主们那居然变成了逢二取一,及苛收50%的租税,简直是视人民为草芥,太不像话。于是王莽开始了土地国有化运动,放弃了自秦朝以来便一直奉行的土地自由买卖政策。王莽还规定,田超900亩的八丁之家,应将多余的田地分给本族无田的人,做到每个男子都给田100亩。(请参考周朝实行的井田制)而实际情况是国家根本拿不出这么多地去分,如此庞大的土地政策一时也无法推行,所以“乌托邦式”由此得名。另一激进体现在废除奴隶制上,但这等措施自然也是遭到奴隶主的反对。于是乎,两道政策一举将整个国家的封建地主和封建奴隶主两大阶级得罪了个光,结果可想而知。三年后,王莽不得已撤掉这两项禁令,改革也失败告终。
规范的改革结束了,接下来轮到混乱的了。
首先是王莽一项错误的金融政策: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货币改了五次。汉朝一直以来使用五铢钱作为通用货币,但一向追求复古的王莽开始使用刀币作为货币,其后又因刀币犯了刘字忌讳,该用小钱,又改用一种分为28类的货币,甚至连乌龟壳、贝壳和布匹都纳入其中,一时使市场交易变得混乱不堪,使得“农商失业”。我们今天说改革要全方位改,王莽也照做了。于是乎,经济政治军事开始一起混乱。地方行政区名称时常更改,以致人民“不知其所属”;无故向周边国家宣战,将西域各国的王爵印降为侯爵印,引发了连年的战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莽的篡位之名开始拨散,农民起义频发。公元23年10月,汉室贵族刘秀率绿林攻入长安,杀死王莽,新朝终被东汉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