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这字,可开可合,可进可出,可口若悬河,也可钳口结舌。晋朝傅玄《口铭》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谓“有言”,不仅仅是有言,还是事实。祸患是一只安静的猫,而不是喧闹的犬,它慵懒地躺在一边,我们不去惹它,它便在那自得其乐;去惹它了,便要怪自己这张嘴,让它把自己抓得狠了。
智者慎言,凡话出口,三思为先。习惯像后花园的一棵大树,由你灌溉,并与你一起成长起来。小时,若在家秽语听得多,大了,就说得多。经常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说话前先经经脑子,想想后果。轻率的说话会招来责怪和羞辱,狂乱的胡侃会招来不屑和怀疑,无分寸的玩笑会招来不满和冲突。这些说话习惯常常是因自己的思维习惯形成的,在别人眼中,这种思维习惯便决定了你在对方面前是什么样的形象。一个随随便便的人,他会考虑什么话为真、什么话为假吗?这人就如同潦草的作业本;一个鲁莽草率的人,他会考虑什么话为重、什么话为轻吗?这人就如同一首杂乱无章的重金属音乐;一个骄奢浮躁的人,他会考虑什么话为褒,什么话为贬吗?这人就如同一支双头针,两边都带刺儿,越是靠近,别人就越是逃。试问这些习惯又怎会助我们与他人成为良朋知己?
这张嘴巴说完了,逞了一时之快,感叹自己能说会道,殊不知面前的人已经因你的一句又一句,脸色一青一黄地变起来了。古语曰:“蛙舌鼓噪,多言无益耳。”这句话真是入木三分,想到抱着个好心情在夏日树荫下贪几分凉快,耳边净是传来呱呱的噪音,实在是令人怨忍。毕竟言多必失,聒噪多了,定会有个音调不顺他人之耳,要是养成了习惯,这蛙还不被人炖了?
另一个坏习惯,就是像个长舌妇般在背后扯扯东家长西家短,议论他人。时间是公道的,不需要我们这张嘴去盖棺定论。这陋习,大多源于自己养成的思维习惯,第一眼总是粘连着对方的缺点不放,用来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攻人短处,揭人疮疤,招人痛恨,害人害己。晦气了,自己说的话又成了其他人嘴里的口香糖,无聊时就拿出来嚼嚼,嚼着嚼着,就变味了,传到别人耳边就不知被添了多少油醋。久而久之,就会尝到口无遮拦之害——为自己塑造一个形象:虚伪!
中学时代,是最易被影响的一个阶段,为融入朋友的圈子,自然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可慢慢地,便成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就要凭借平时的用心留意,贵在坚持。
说话是一门艺术,技巧是慢慢磨炼的,经验是慢慢累积的。改变与人交流的习惯,懂得说话的方式,与人相处便如鱼得水,性格得以在打磨中变得更透亮。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得当、丰富,具有时效性。文章论据丰富且贴切,很好地支撑了论点,让文章更具可读性,也更有说服力。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