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因乡人厌恶自己的叫声而决定向东迁徒,认为换个环境也许境遇会好些。乍看之下这是个好办法,其实不然——鸠的话一针见血:“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诚然,枭需要的是改变自己。
人若处于穷境、逆境中,总会想着要做些什么来拯救自己,例如逃开。逃向另一个城市,甚至另一个国家。如果不顺的境遇是由自身的个性与品格造成的,而自己又不思改变,那么必定会重蹈覆辙。正如枭,假使它不听鸠的好言相劝执意迁徒,最终必定会悲哀地发现,鸠是对的。
不思进取的人无论在何处都会一事无成;爱搬弄是非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厌恶;冷漠自闭的人永远都得不到真情的抚慰;胆小懦弱的人总会被欺负——因为他们并未意识到逆境的根源所在。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字:更。
周处早年横行乡里,蛮横霸道,乡人对他恨之入骨,却敢怒而不敢言。直到他除了“三害”中的两害之后,被告知第三害就是他本人,于是痛改前非,洗心革面,最终深受乡人爱戴。正是因为他改变了自己,才使得境遇前后截然不同,这令人深思。
在常年狂风肆虐的海岛上,翅膀正常的海鸟无法生存,于是变异的残翅海鸟出现了,它们能够活下来,繁衍后代,生生不息。有时,逆境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不可抗拒且我们无法改变的,这也需要我们改变自己。但改变自己必须有限度,不能失去原则。屈原在“举世混浊”的境遇里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虽然最终自沉于汨罗江,但屈子的精神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文天祥坚决不屈服于元朝统治者,惨遭杀害,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掷地有声,流传千古。试想一下,若屈原“变心以从俗”,文天祥顺应天下大势归降元朝,他们又如何能得到千千万万后人的爱戴与景仰?
在逆境中,我们需要审视自我。如果逆境是由自身造成,那么我们必须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环境,前者才是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