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原则”与“落花生精神”,看似各异,实则相通。它们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藏”则藏,当“露”则露。
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常常强调“含蓄而深刻”,这正是“藏”的精神的体现。正如海明威所说,写作如同一座海上漂浮的冰山,我们只应把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其余的八分之七则应隐藏在水面以下。这种“藏”并非刻意遮掩,而是对表达力度的把握,对读者思考空间的预留。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绘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藏而不露的写作技巧。诗人在描述自然景象的同时,暗喻人生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句的美妙之余,也能领略到生活的真谛。
然而,“藏”并非创作的全部。在文学创作中,我们也需要“露”。这种“露”是对自己观点的明确表达,是对自己情感的直接流露。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命运和挑战的态度。老人与大鱼的斗争,可以被视为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生中不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海明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都应勇敢地坚持下去。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力度。
同样,许地山的《落花生》也体现了“露”的精神。他在文中明确指出,虽然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但它们只是外表光鲜,而落花生则是深藏不露。这种对比使得落花生的形象更加高洁,同时也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道理: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往往深藏不露。
由此看来,“藏”与“露”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它们在文学创作中各有其作用:“藏”使作品内涵丰富,意味深长;“露”使作品观点明确,情感流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把握好“藏”与“露”的度。适度的隐藏可以使我们保持神秘感,增加吸引力;适度的显露则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个性。
“藏”与“露”,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应学会把握好“藏”与“露”的度;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学会何时该“藏”,何时该“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表达自己。
教师点评:我们正需要这样智慧满纸的文章。作者写下的是创作的智慧:懂得“藏”——懂得为文字赋予含蓄而深刻的意味,懂得以技法和构思收敛直白的表达,懂得让叙述不动声色却动人心魄,懂得将汹涌澎湃化为蓄势待发,留在读者的思考空间里;懂得“露”——懂得在文字里融入自己的想法、态度,懂得打磨字词语言以清晰达意,懂得让叙述在合理的线索、条理下逐层展开,懂得将心中感思化为表达之力,直抵、直击读者的内心;当然,懂得“藏”与“露”的把握,懂得二者并非矛与盾、水与火的对立,而有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联系,懂得当“藏”则藏、当“露”则露,懂得让文字有意思也有意蕴。作者写下的也是生活的智慧:懂得“藏”,所以懂得看待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看本质,懂得“露”,所以懂得为何表达、如何展现、怎样让他人更好地认识了解自己;懂得“藏”与“露”的并用,所以更加理解世界,更加看清自我。这样满含智慧的文章,值得一读,更值得一读再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