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演的是长安,说的都是人生

初三 议论文 858字
2024-04-23 20:56:02

《长安三万里》热映以来,各大影院都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们在笑,成年人在哭。孩子们笑,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耳熟能详的诗;成年人哭,是因为他们看懂了诗背后那五味杂陈的人生。

原来,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那些光环加身的诗人,他们也会怀才不遇,屡屡碰壁;也会长久蛰伏,不被看见;也会用力过猛,急中出错。大唐已去,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大唐中的人,却依旧影响着我们。李白与高适,一个狂放不羁,一个沉稳内敛,他们仿佛来自两个世界,却因为怀抱凌云之志而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一首《燕歌行》令高适名动一时,却也堵死了他的出仕之路。再加上亲眼看见春风得意的李白整天忙着饮酒作诗,将与自己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他顿感前途渺茫,未来无望。若是换作别人,可能早已向现实投降,但高适却从来没有放弃。已双鬓染霜的高适放下身段,来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下做了一名小小的掌书记。谁也不会想到,高适却因此迎来了他的不一样的人生。面对满目疮痍的长安,高适立场坚定,他认为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于是他的才华,终被人们看见。高适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再次相信:熬过那些无人问津的寂寥,每个人都能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而李白半生蹉跎,42岁忽然得到玉真公主的青睐,被唐玄宗征召入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与狂放,却又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最终落得个赐金放还的下场。但心中宏愿,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于是他不甘寂寞终老,投入永王李璘幕府,却不幸因此沦为阶下囚。他做了一世的匡扶天下的梦,终究是破灭了。或许上天也不忍见李白再遭受更多的磋磨,终于在他生命的焰火将要燃尽的时候,眷顾了他一回。时逢朝廷大赦天下,流放至白帝城的李白被赦免。

有人这样解读《长安三万里》的片名:长安,是大唐所有士子心中的理想;三万里,则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有人终于走完了三万里的漫漫长途,实现了心中的恢宏理想,如高适;更多的人没能走到终点,倒在了去往长安的途中,如李白。但我们不能据此说高适的人生就是成功的,李白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人生本无成败,认真地活过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