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里的闽南

初三 叙事 1173字
2024-01-28 16:46:12

青烟飘荡起来了。

风铃在南方的风中小声地吟唱,又被淅淅沥沥的小雨冲刷得模糊不清。香火炉飘出的青烟平静,在周围弥漫开来。我回头望,多少人手里捧着那香,都微微低着头;向前看,几尊巨大的神像矗立,在烟雨中透出金光......这一切,融在多雨的闽南,多了几分神圣,多了几分神秘,却也多了几分亲切。

儿时的我,总是被大人拉着,去拜南普陀寺的各类佛像。那时是不懂民俗的,点香时还差点烫了手。我捧着香,来到佛像面前,学着大人的样子,低头拜了几拜。一抬起头来,巨大的弥勒佛、四大金刚、观世音菩萨......上下左右,铺的满满当当。幼时的我认不全,只觉得那些雕像的样貌有些许古怪。让人看着,心中便莫名的生起敬畏之心来。各种法器、服饰,更是给他们的身份铺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的母亲告诉我,拿着香给佛像拜拜时,可以念我的愿望。

愿望?我一回头,才发现身边的人都在手里晃着那绛紫色的、细长的香火,对着佛像念念有词,说的是各种口音的闽南语,大概是保佑家人平安之类的。念得话语估计随着那香的青烟走,飘到佛的耳朵旁,不知道他听见了没?

看着他们虔诚的表情,又看看面前庄严的佛像,我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动了动——最底部的,最深处的,好似本就在那一样,生出一种神圣的情感来。

后来长大了,逢年过节,便和父母一起到外公家去拜拜。一桌的好菜,桌上还摆着几块灵牌。家里人按照长幼依次拿香,对着祖先拜几拜,又回身对着土地公拜几拜。我是最小的小辈,把香拿起来,和家人一样对祖先保佑平安后,就要把那香插到一个装满了生米的小铜碗里。还要拿两枚硬币抛,看祖宗“吃饱没”。这事外公很重视,年年都要办。倒是很有趣,是孩童喜欢的。

我生在闽南,长在闽南,看过不少“拜拜”。从海神妈祖到玉皇大帝,从观音菩萨到历史人物,甚至是祖先,只要有香,拿烛火一点,就可以跟他们说保佑平安。特别是正月初九等节日。你去闽南的街上一转,家家户户的窗口都一定会飘起青烟来。

每每我看到那青烟,就知道谁家又在“拜拜”了,心中莫名有一股亲切感。好似看到了那香火,就知道自己身处闽南,而且处在闽南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了。

福建多山,闽南靠海。古时候的闽南人为了保佑出海时的安全,就去拜妈祖;闽南湿气重,闽南人为了保佑健康,就去拜医师......佛家道家能倾听闽南人保佑,历史英雄能保佑闽南人。听我的父亲说,鼓浪屿的郑成功像就是保佑台风不侵害厦门的。

闽南人,手中握着香火,把能拜的神都拜了一遍,可他们的成就,又不靠神。我想,那香火寄托着的,大概就是身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闽南人对生活的乐观期望与美好愿景。这与那“爱打拼”的闽南态度,一起构成了闽南人心底宝贵的传统精神,流传至今。

“爱拼才会赢”的闽南人,一边与神明诉说,一边把能打拼的天地,都闯了一遍。

也许这就是闽南的香火。

也许这就是闽南的文化。

也许这就是闽南。

香火青烟民俗飘荡中,敢拼爱赢精神仍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