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纪念馆,我看见飘扬的国旗如血般鲜艳,散发着万丈光芒。
第一次迈入抗日纪念馆,我并没有什么过多的特殊感受。面前是一道长廊,四周是雪白的墙壁,紧挨着墙边不时有些许透明展柜,里面陈列的古旧物件与周围的现代化装饰格格不入。
游客不多,走在我面前的还有几个年纪不大的孩子,他们对博物馆的内容丝毫不感兴趣,只自顾自地嬉闹着。
虽然对纪念馆的风格和氛围并不甚满意,但为了不虚此行,我还是决定继续向前欣赏。
面前的展柜中有几只破旧的木质步枪一更确切来说不应该叫枪,它的造型十分扭曲,甚至让人怀疑它能不能正常发射。面前的介绍台上描述是抗战时期农民自行制造的土枪。看到这儿,那几个孩子瞬间哄笑起来,拿手比划着那枪笨拙的外形,嘲笑着它的落后。的确,这与他们在游戏中见到的枪天壤地别,他们心中的武器从来都是光鲜亮丽。我虽然先前了解过抗战的艰苦,但却从未想到竟如此落后,也不禁怀疑起它的真实性来,带着疑惑,也只得摇摇头向前走去。
孩子们一路走,一路笑,我也只是走马观花向前浏览。
不一会儿,终于到了廊道的尽头,那里还有最后一个展厅。几个孩子率先踏了进去,我也抱着看完就走的心态走了进去。
展厅中依旧是温和的灯光,但不大的屋顶上却密密麻麻地吊满了黑色半球体,大多已锈迹斑斑,凹凸不平。周围一圈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浮雕。突然,孩子们的笑声戛然而止,我带着疑惑向他们面前看去。
"本馆陈列200枚烈士行军盔。"
我怔住了,仿佛梦初醒一般。
原来那些圆形铁盔下曾是一个个舍身报国的热血将士。
突然,铁盔颤动起来,我看见,每一个帽檐下坚毅不屈的脸,他们呐喊着,最终不甘地倒下;他们听着号声,奋力冲杀;它他用钢盔砸向侵略者,直到钢刀刺穿胸膛,眼里仍是憎恨,在钢盔上留下跨越古今印记。
几个孩子不由得庄严的敬上了少先队礼,我看见,鲜血染红的旗帜在他们心中高高飘扬。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内容具体,文笔流畅,立意深刻,情感真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作者可以再多注重一下对详略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