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是一种滋味,一件事是一种滋味,一个人是一种滋味,世界上每一物都有属于它的“味”,可一直让我不解的是,传统又是个怎样的“味”呢?
黑棕的门框上雕刻着许多花纹,木质的墙壁展现出一条条纹路,头顶是一根又一根房梁,很难想象,现在还有这样传统的建筑。
刚放暑假,妈妈便拉着我去游玩,不多久,我便沿着一处小路,来到了这座传统的小屋。
走进小屋,首先望见的便是拥挤的人群,人群尽头的一位老人,他其貌不扬,头发掉光,只剩耳边灰白的一撮,胡子乱乱的,一口老黄牙显露出来。他坐在一把老旧的椅子上,手中握着刻刀,正在刻着桌子上的牛皮——他正在刻皮影。与嘈杂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即便如此,老人从不抬头看人群一眼,只是静静地刻着。
我很不解,为什么人群如此嘈杂他却能如此安静地雕刻,我向老人提出这个问题,老人头也不抬,只听声音传来:“细下心来,便会专注,一专注下来,不就听不到噪声了吗?”我的心有所触动,继续追问:“这么嘈杂,怎么细心?”没想到老人一瞬间抬起头,用他那深邃的双眼盯着我,他的眼中“射”出两道光,直插进我心窝里。突然,他笑了,“做事,要细心,细心久了,就成自然了吗,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啊。”说完,他又低下了头,继续镌刻。
回家之后,我的脑海中一直飘着老人的话:“做事,要细心。”我突然意识到,在雕刻皮影时,老人的每一个线条,每一处刀痕,每一处色彩,不都有细心吗?做皮影戏要细心,做其它又何尝不是呢?若不细心,这世上一切的事都不可能会做成。
老子有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若国家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不细心,便会亡国;若社会在处理社会矛盾马虎大意,便会大乱,故“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老人做皮影,我品到了味,听老人的话,我品到了传统文化“细”的味。这一味,需要用一生细细去品。
人生百态,千般滋味,世间万物,酸甜苦辣,喜怒哀愁,萦绕心头,经久不散,人生只有尝尽,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