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我烦躁的合上电脑,扯掉了耳机线,“这是什么意思啊……”
这是一个漫长的冬季,疫情把我们软禁在了在狭小的房间里。虽然上着网课,但是看不见老师和同学们,隔离还是让我怅然若失,心中一些酸酸的味道潜滋暗长。
“请同学们把书翻开,今天我们来学习《海燕》。”老师的声音响起,接着开始分析这篇课文,我听着老师侃侃而谈,今天却似懂非懂,“海燕”“大海”“风暴”这些意象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作用呢?我一脸茫然,满腹疑问,但还是很认真的做了笔记: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海浪象征着人民,企鹅等象征着……
“哎——”我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如果是在学校上课,情况一定不会这么差的,疫情就像一堵墙,把我们分你成了一个个的个体,上网课真令人泄气……我打开了手机,把令人头昏脑涨的《海燕》暂时踢出了大脑。
“《海燕》好难学啊!”我抱怨着发了一条朋友圈,接着又开始看新闻。“江苏医疗队启程援鄂”“四川医疗队启程援鄂”,我看见那些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医生奔赴武汉,奔走在医院中,不知为何总觉熟悉,脑中现出了一群白色的、伟岸的身影,我仔细分辨这些形象,那是,那是海燕!为什么呢?老师不是说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者吗?
又是一节语文课,老师却让我们关注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其实呢,同学们也不必纠结于《海燕》中意象的象征义,即使说清了,我们也不太懂。‘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昨天没有听懂的同学们再仔细的想想,现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想海燕一样的人呢?”我忽而便懂了,这正与我昨晚的感受应和,当我把自身感受与优秀的作品结合,便能“触摸到作者的心跳”,所以完全不必拘泥于文字,就能理解作者的意思,经典不会因为时代而淘汰,相反的,经典里蕴涵的精神会在任何的时代得到体现。
我笑了笑,在笔记上补上了一行字,海燕象征着与病魔作斗争的医疗工作者。
下课了,我又翻开了朋友圈,昨天的说说下,跟着一溜同学们的评论“别急,明天老师会再解释的!”“没关系的,我们都不是很懂。”“先不要管繁多的意象。”“没听懂吗?明天老师就会为你解惑的。”日期全部都在昨天晚上。我愣住了,冷冷的屏幕忽然开始发热,变暖,随即流入我的心里,耳畔响起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好像他们就在我身边……
“啪!”我合上了电脑,慵懒的躺到床上,任俏皮的阳光落在我的身上。
隔离隔离,隔而不离,隔开了距离,加深了情谊……
教师点评:作者在这篇记叙文中和我们分享了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时的一段独特经历。这段经历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彼时因疫情、隔离而起的情绪变化,在于作者的情绪变化与对《海燕》一诗的理解变化之间产生的联系,还在于作者将对《海燕》的领悟与对疫情见闻的感触做了结合。整个事件中包含的要素丰富而繁多,但作者并未刻意处理,而是以事情发展的顺序做了讲述,让多条“线”先以有序的方式呈现出来,最后汇于一处,不仅给人以“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还让叙述于不疾不徐中逐步起势,文章的情感有了积蓄到迸发的变化,立意的彰显和升华也非常自然、流畅。文章取材新颖,立意独到,叙述节奏得当,文笔细腻生动,称得上是一篇别出心裁的记叙文佳作。结尾处的感触如果能再充分一些,整体效果还会有所提升,可以做一些补充。总体来说非常不错,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