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手采蒿忙。”早春的乡山花烂漫,野蒿遍地。小时候在老家,奶奶常常领着我去采摘一些回来做蒿子粑,还夸我说“妞儿最乖了”,要给我最大最好的奖赏……
我总是扑在小坡上,“胡子眉毛一把抓”地乱采一通。奶奶一边叮嘱一边慢慢示范:“野青蒿比白蒿好,不要艾蒿,老了不行,要掐嫩头儿……”待到篮子里满得再也装不下去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
回到家,奶奶坐在温暖的屋檐下,开始精心挑拣着我们的成果。而后,奶奶拿出一个大盆,用清水将野蒿芽漂洗干净,捞出来放在漏篮里,让水慢慢控干。这当口,奶奶又把灶膛里的柴禾点燃,大铁锅里装上满满一锅水。新鲜的蒿芽要用木棒槌去汁液,然后用开水焯一下,除苦涩味。接着,奶奶取出适量的糯米粉,倒入滚开水烫熟,再把控干的蒿芽切碎拌入米粉里。
这样,蒿子粑的主要食材都准备妥当,到了搓捏定形的时候。只见奶奶一双覆满皱纹却不失灵巧的手上下游走,不一会儿功夫,大粉团子全被捏成一个个扁扁的圆形蒿子粑。看着奶奶在厨房里利索地忙活着,感觉就跟过大年似的。蒿子粑可炸可蒸。灶膛里的火越烧越旺,一股股热气顺着锅沿的缝隙钻出来,夹杂着蒿芽的扑鼻清香。
不久,一锅香甜可口的蒿子粑便出锅了。打开锅盖的瞬间,整个房子,甚至院子里,都飘着野蒿芽浓浓的清香味。这时候,奶奶总是把筷子在开水里烫一下,然后扎一个蒿子粑串在筷子上递给我,说:“慢点吃,别烫着!”这真是最天然、最浓郁、最幸福的味道,是其它所有的奖赏都比不了的!今年清明节,我回老家,拉着奶奶一起去以前常去摘蒿芽的坡上转转。
当下的城市化建设轰轰烈烈,乡村面貌也日新月异,往的野山坡已经被围墙圈起来,三月三吃蒿子粑的习俗也慢慢地被遗忘了。但我惊喜地发现瓦砾间长着一株野蒿芽,忍不住摘了下来,把蒿芽放在鼻下,深深地吮吸着它清新的香气,儿时幸福的味道又回来了。
我莞尔,原来,这份奖赏从朱随时间流逝,而是变成了一份守望。我左手挽着奶奶的牵捱与关怀,有手攥着岁月的记忆和温暖,这份最好的奖赏一直存留在我心里。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内容具体,情感细腻。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章标题新颖,文中分享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