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蝉鸣交响。——题记
夏天,我家门前的柚子树上总会有许多的蝉在鸣叫。
“嘶呀——嘶呀——嘶呀”这热闹的叫声给沉闷的夏日增添了一份欢快的节奏声。
大多数人讨厌蝉鸣。太阳愈大,天气愈热,愈是困人的晌午,蝉鸣也就叫得愈有劲,在客观上对人类起着一种催眠的作用,因此蝉被人称为“懒虫儿”。
蝉鸣不像青蛙的叫声那么短促、干脆、且富有跳跃性,像声声鼓点。蝉鸣声是绵长、高亢且执着的,这鸣叫声好像是在拉二胡,连绵不断,旋律优美的。因此,若把夏日田园的声音比作交响乐,那么,青蛙是鼓手,蝉便是弦乐师了。试想,在夏日当空没有一丝儿风的晌午,树叶纹丝不动,就连鸡鹅鸭都聚集在树荫下歇凉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位弦乐师的高亢奏鸣,那该是多么的寂寞和无聊?
童年时,顽皮捣蛋的我常与小伙儿一起去抓蝉。你猜我们抓到的蝉是是干什么的?抓到的蝉用一根线将它绑住,让它飞呀-飞,它在飞的过程中会不时…这在成人眼中是很残忍的,但在童年的我眼里却是件非常有趣的事,为此,我与伙伴们每年暑假时,都乐此不疲。
每天清晨,树上的蝉鸣唤醒了我,我伸个懒腰就又睡觉了;中午,蝉的歌声更加嘹亮,有的好像喇叭声,有的好像在尖叫,非把童年的吵起来捉它不可;晚上,蝉的声音低沉了,像催眠曲伴我入睡,进入甜美的梦乡。
有时,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捉到蝉,蝉已经被我弄得奄奄一息,我有点心中不忍,便将它放了。开始,它也许还不相信“天下会有这般美事?”呆地立在我的手心,我便用力一抛,它便振翅腾飞,一下来了精神快速地飞向远方,飘飞到树林中去了……
现在,我长大了,再也不捉蝉了,但仍然还听蝉的鸣叫声。一日看到宋代词人陈德武的《清平乐。咏蝉》:“娇声娇语。恰似深闺女。三叠琴心音一缕。躲在绿阴深处。此音宁与人知。此身不与人欺。薄暮背将斜月,噤声飞上高枝。”陈德武的词写得真好。从此,我听蝉的鸣叫声时,似乎听出了一种古老的韵味。
教师点评:作者围绕“蝉鸣”这一主题展开讲述,讲述着蝉鸣声与“我”的相伴,讲述着“我”在蝉鸣声相伴下的成长历程,讲述着蝉鸣与“我”的渊源与联系,讲述着蝉鸣之于“我”的特殊意义。节奏得当的讲述让作者如说书人般娓娓道来:对蝉鸣声的刻画、描述是有趣的引入,融入了时间、人物、场景等要素的叙述是生动的重头戏,回归当下后含蓄表露怀念之情的诗词引用是意蕴悠长的结尾。文章文笔流畅,文字细腻,取材独到,主题鲜明,情感质朴,表达真实,读来如夏日一缕清风般温柔自然,读后亦能予人思绪翩跹,是一篇气质颇为独特的叙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