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轻敲着门窗,唤醒了美好的过往,轻倚在记忆之门上,细细品味快乐的时光。春秋岁月,时光布满了沧桑,尘封在内心深处那一日的“劳动”探索在心中泛起。
初见式探索,那是泥土的芬芳。那个清晨,微风暖暖。在明亮的阳光下,一群灰扑扑的脸蛋格外引人注目。袖子挽到肘部,戴着大帽子,干脆利落地抱起树叶扔进垃圾桶,随手擦掉额头的汗珠,头顶的太阳也比不过我们灿烂的笑容,悦耳的鸟鸣也配不上我们开朗的笑声,满地的落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看着那么干净的操场我们高兴地谈笑着,伴随着那一声声欢笑我们精神抖擞地走回教室。泥土仍在我的手指上,泥土的芳香仍溢满鼻腔。
善哉,探索劳动之趣在晨光中戛然而止。
浸润式探索,那是麦粒的金黄。那个午后,凉风习习,一望无际的麦田扑入眼帘。社会实践劳动课在学校的田地里开课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倾听着一位手持镰刀的农民伯伯讲解“手工收割小麦的方法”大家听得一丝不苟,都觉得这是很轻松的“活计”。可是真动起手来,不是A割下的麦子没按同一个方向摆放,就是B落下了几株麦,还有C不小心划破了手指。哎,割麦还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就更不用说连续收割一个多小时后,有的同学已经累瘫在地上了,大部分同学都腰酸背痛,不过大家都很快乐。麦香扑入了鼻中,沁入了心脾。
妙哉,探索劳动之乐在艳阳下完美收工。沉浸式探索,那是雨中的晶莹。那个夜晚,冷风嗖嗖。自从“双减”开始,学校便晚六点半才放学,我顶着大雨回到家中,还没坐稳,便听到邻居王奶奶喊:“快来帮帮我……”我和爸爸一听,便急忙冲出家门,跑到王奶奶家时,看到已经有好几个邻居过来了一看,王奶奶家的房顶被掀掉了一角,雨水直灌进了屋内。王奶奶是孤寡老人,本来房子就破败不堪,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我二话没说,三下五除二就爬上了房顶,和邻居一起把房顶压好,并盖上了一层防雨布。大家一同说:“等天晴时好好修一修。”王奶奶激动地流下了晶莹的泪水。
奇哉,探索劳动之意在夜色中划上句点。
这一日有意无意地“劳动”探索,让我看到了中学生该怎样开展劳动教育,让我看到了劳动教育的一片新天地。今年秋天学校就要开设劳动教育课了,那时我已升入高中,不知道高中有没有这门课程。
教师点评:虽然写的是“劳动”,但却能让人从中品味出诗情画意,想来是作者过于真挚的情感也感染了读者,令读者置身于劳动的奇妙世界之中。劳动教育是频频出现的热词,而作者在写作中没有将视野局限在学校,这无非是作者明白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学校,更在于离开学校之后的探索与实践。文章写劳动,开篇却从“雨”出发,这是需要阅读文章后才能解答的巧思,原因无他,雨中修缮的房屋是“我”探索劳动的句点。作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强的,这不仅体现在作者对劳动过程的书写,也在作者对每一段过程的总结——“灰扑扑的脸蛋”“精神抖擞”“泥土的芳香”“一丝不苟”“麦香扑鼻”等等,这是劳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与状态,自然地朝读者扑面而来,既向读者呈现出了劳动画面,也真实地传递出了其中的辛苦与满足;作者的总结更是奇妙,每次劳动都能用一个恰到好处的词概括,初见式探索是“善”,浸润式探索是“妙”,沉浸式探索是“奇”,精巧而贴切。文章亮点颇多,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