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龙眼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水果。因为好吃,更因为它的来生转世——桂圆
没有化身为桂圆的龙眼,无疑是可爱的,剥开黄褐色的软壳,那样肥嘟嘟,圆滚滚,玲珑剔透,宛如冰珠,又像不满周岁的婴儿鼓着颊腮,露给你一个恬静的笑。 这是青春赋予它的美,那样鲜活,亮丽。这时的龙眼汁水丰盈,甘露似得甜。
龙眼已经有趣可爱,但在它选择称为桂圆后,比这还要更有意思。
作为桂圆的它出现在你面前,你准会感慨:“天呐,你真是曾经那个龙眼嘛,你受了什么委屈?”确实,,此刻的龙眼,失去了它的光鲜,失去了如玉的光泽,失去了洁白的外表,变得衰老,黑黄,褶皱横生。甚至连它的甜味也不再清新,而是饱受日晒后,心酸的甜。
也许你要认为,这不能称为“有意思”了:桂圆不幸失去了年轻的容颜,这不应该令人惋惜吗?这也成为“有意思”,未免太残忍了吧!
不,不是的,不信,且去仔细看看:
剥开桂圆脆硬的壳,里面的果实在阳光暴晒下虽失去了水分,变得紧致,却保存了甜蜜,比起作为鲜果时,它甜得更绵长,更令人甘之若饴。本来,作为水果,皮相之于桂圆,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割舍这些优点,是为了将自己那份能醉人心的甜,留存的长长久久。
这就是桂圆“有意思”的所在,古人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小小的桂圆,却看出了“玉碎”的徒劳,看出“瓦全”的价值。虽有痛苦,但幸福大于酸楚。于是,它反驳道:“不为玉碎,但为瓦全”
舍肉身,得长存——瓦全,是桂圆的智慧
小小一粒干瘪的桂圆,看似不起眼,却透着通达的大意思。
瓦全,又仅仅是桂圆的智慧吗?当然不是,越王勾践曾为奴三年,卧薪尝胆,放下帝王的威严,换取国家实力的保存,这何尝不是瓦全呢?再说长征,共产党人带领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在农村传播下希望的种子,这不也是一种瓦全吗?又有多少人懂得这瓦全的深意呢?
桂圆懂得。
它知道:真正的瓦全不是屈服,不是苟且,不是妥协。瓦全,是暂且放下对细枝末节的执念,去成就另一种整体的风光。
这是桂圆,看似普通,甚至卖相难看的干果。给人的一点启发。
桂圆比看上去更有意思。
桂圆是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