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爷爷的小镇里,于中秋那天晚上看见十五的。
她利落的短发,瘦削的身形,飘飞的衣摆,在月夜中一闪而过,又极其迅速地隐没到月色里,像是古代轻功了得的侠士。我在巷子一隅看着她“飞檐走壁”,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几颗供果便被她拈入怀中。
这样的小镇对我而言是陌生的,“偷月”这样的习俗,我也不曾听说过。天生的胆怯让我一点儿也迈不开步。“喂,愣在这里干吗?赶紧啊,晚了可就没有嫦娥给的供果了。”手腕蓦地被人握住,我被拉扯着向前跑。愕然中,她往我怀里塞了两个月饼。脚下深一步浅一步,风擦着树叶飞过去的声音像潮水在背后涌动,心中忽然有莫名的轻松。我迈大步伐,尽量跟上她。月光在空气中洇开,像是给她镀上了一层银光。
她拉着我来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月光透过玻璃,映出里面的人影:一家人围桌吃饭,月光融化在他们脸上,变成奶油一般甜甜的笑。温馨的氛围充满着小屋,仿佛要满溢出来,月亮的魅力可真大啊!
正愣神时,十五已经抓了个苹果往外跑了,我擦了擦出汗的手急忙冲出巷子,后面隐隐约约传来嬉笑和嗔怪声。过了许久,十五才跑上来,眼睛里像装着两片薄薄的月亮,她笑眯眯地看着我:“你跑这么急干什么啊?阿姨让你再去拿一个。
“嗯?”我弯下腰喘着相气,心里疑感是不是听错了
“噗”,十五笑出声来,“‘偷月’不是真的偷啊,人家就是摆出来给孩子吃的,吃的人有福气!”我又愣神了。是怎样一方温情的水土,才能生养出这样温情的人啊!
我们没有再回去,巷口的花灯亮了,有葫芦灯,有花篮灯,还有莲花灯,是当地人手工扎的,很精巧很别致。十五买了一盏灯,提在手里,带着我到处晃。灯光映射在空中浮游着的细尘上,勾勒出了一圈浅浅的米黄色的淡雾,像一枚小月亮,有乡土的颜色,乡土的魂。
“你喜欢月亮吗?我挺喜欢的。”她没有要我回答的意思,自己继续说下去,“周而复始,永远不灭,月亮是有温度的。”是的,它勾连了天上人间的温情,什么“未曾遥问心已愁,清风明月代问候”,什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什么“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们借此将喜悦忧伤悉数释放,静待月光,渐次圆满。
爷爷的小镇,于十五是故乡,于外乡上学的我而言,却似异乡。听,闾巷儿童的嬉笑打闹;闻,中秋祭月的月饼清香。吹不灭的情缘,斩不断的乡愁,在异乡的土地上何以消乡愁?归兮!归兮!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过客或归人,一生都在同一个月亮下行走。
我们都是月亮下行走的异乡人,我们都是偷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