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凉皮

初三 叙事 1094字
2021-12-19 09:17:04

太阳在远处峰峦上方露出半边通红的脸颊,阳光透过云层打在步行街转弯处的凉粉小摊上。窄窄的街道,行人络绎不绝。街道两边是风格不一的平房店铺,但最热闹的地

方还要数街边的特色小摊,那里总是挤满了或坐或站的老主顾,老老少少都是满脸惬意。

那时的我,放学后总是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穿行其中。每次走到离凉粉摊还有几米远时,就听见熟悉的声音:“小伙子,食碗凉粉哩?”老板娘笑容满面朝我喊道。“来啦!”我开心地小跑过去。

老板娘四十岁左右,穿着朴素,鬓边微有一点点白,眼睛里一年四季都荡漾着笑意。听大人们说,老板娘从乡下嫁到县城后就一直在这里摆摊,因为味美价廉、干净卫生,小摊从不缺顾客。老板娘见谁都笑眯眯的:“食碗凉粉哩?

我是吃着这摊的凉粉长大的,老板娘也和我熟络。我一个人时,也经常光顾这里。她动作娴熟、干脆利落,勺子好像也成了变戏法的道具。我不喜欢白吃她的,就经常带了些零钱。老板娘总是笑着说不用往往要推搡几次方才接过钱,却又常常在我不经意间往瓷碗里加上满满的一勺凉粉和自己熬制的红糖水。褐色的糖水渗进凉粉,甜甜的。就这样,凉粉摊默默地陪伴着我和这条街上的小伙伴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搬家后,不再顺路,我渐渐很少光顾那个小摊了,只是放假时偶尔去回味下。后面棚户区改造,老街不在了,我听外婆说凉粉摊也搬了几次地方,后来终于找不着了。我常常会怀念起凉粉摊,舌尖似乎还有那红糖水的甜味儿!

转眼我上了初中。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刚做完作业,电视里播放着

“疫情过后,地摊经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形势喜人……”外婆正准备关电视去买菜,我便央求要一起去。外婆同意了,说:“好,今天带你去个好地方!”“去哪里?”我问了几次,外婆都故意给我卖关子。

从小区出来,我们转了几条街,哦,竟来到了熟悉的步行街。这与我记忆中的老街变化太大了!清一色的两层半小楼都顶着青色的瓦面,铺着青色条砖,街道整齐又宽敞。一路上有很多熟人与我们打招呼。“食碗凉粉哩?”“小伙子……哎,小帅哥,长一碗凉皮。这么高哩!”听见这熟悉的声音,我把目光转向街角转弯处,小摊还在!我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飞—般地跑了过去。

小摊变漂亮了,街边的摊位都是统一的样式、大小,还多了个红色的树脂棚。地摊经济让这里更加热闹繁华了。几年不见,老板娘的眼中笑意依旧。老人、小孩在摊边歇着,吃着凉粉说笑着。我坐在崭新的靠背椅上,欣赏着老板娘盛满凉粉、加满红糖水的熟练操作,一碗满满的凉粉就晃晃荡荡地到了面前。我赶忙舀一勺凉粉塞到嘴里,紧接着又啜—口碗里的糖水,还是那么冰冰凉、糯糯香,化在嘴里,甜到心里。

老板娘微笑地看着我一如儿时的狼狈吃相,和以前一样又加了一勺凉粉过来,同时把我的碗注满了红糖水。等我抿完最后一滴糖水,老板娘坐过来和我们聊天,方言夹杂着普通话,别有一番趣味。谈到她自己,她兴奋地说,老街变漂亮了,大家对她老工艺凉粉的喜爱却没有变,小生意是越来越好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想,就算老街再怎么变,美味的凉粉,人们的纯真,不会变!

阳光洒满瓷碗,一碗凉粉,满满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