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题记
窗外蒙蒙细雨——
“嗯,结构安排得很好,不过还是欠缺几分自然。记住,书法忌死板单调,力求灵活变通。”
提起手中的羊毫湖笔,失落和绝望涌上心扉:跟着师父习字已经度过了八个春秋,从稚气未脱到如今娴熟自如,虽不能龙飞凤舞,也不至于信笔涂鸦,说不上“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但也算“日出日落勤研墨,春去春来细思量”,究竟何时我才能不刻意模仿,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每一个笔画中呢?
熟悉的书桌前——
硬狼毫笔,整齐的毛在黯淡的灯光下散发着令人陶醉的光泽;笔纸、墨砚,横七竖八地在桌子上排开。翻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于零星残文中琢磨行书构字的奥义,我仿佛看到了王羲之废寝忘食时面带微笑。闭目沉思,那一个个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的字好像被我渐渐地理解、吸收,而那横与竖、撇与捺间似乎被注入了某种力量,变得更加圆活、立体。
“错综变化,疏密得当,通篇贯气。”
书法老师于第一节课便讲给我听的话语此刻立即涌现。再看老师送与我的摹本,我似乎感受到了那千年前的一篇篇深邃的字,与毫末间张力十足的艺术。
磨去一半的墨块在方砚中斜躺着,一张张刚裁好的生宣散在桌子上,狼毫羊毫横七竖八地在桌子上排开。翻开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零星残文中琢磨楷书结构的特点,朦胧中我仿似看到了唐太宗在宫殿中漫步却意外发现一股清泉时的惊喜之色,以及欧阳询在书写时对唐太宗贤明治国的敬仰之情。闭目而思,那一个个劲拔有力、扎实沉着的字被我拆成了一块块小部分,那部分与部分之间,不知存在着什么神奇的力量,变得更加灵活、生动。“笔画简约,棱角分明;运笔丰富,笔力遒劲”,师父第一次教我时的话涌上脑海……
想好了。执笔来回勾画,反复调试墨色直至浓淡相宜,我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名字用小狼毫摹写于临摹纸。右手轻执毛笔,我深吸一口气,一点黑云便跃然纸上。遇到一个拐折,笔势熟练地变化,我一下子将横势转为折势,于起伏间书写出圆润的一笔……
欣赏着如树木般交错的汉字,如松枝的遒劲,如杨枝的挺拔,如柳枝的柔美,我不由得会心一笑。凝视着这宣纸,轻抚表面,那些古老的纹缕伴着墨香,沁人心脾。
从前一味的模仿就好比一个登山者,只顾向上攀登,却不懂回首俯视自己走过的路。若想在习字这条路上更进一步,唯有将自身的理解融入到名家的每个字中,方能汲取其中的精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为人处事当然也是这个道理,向着榜样学习固然是件好事,但一味的模仿反而会适得其反:唯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了自己而又保留了自己,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