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一家餐厅,推回热情的服务员递来的菜单,熟练地点了一份平桥豆腐。
不久菜被端上桌,我用勺子划开点缀的香菜,喝下一勺。灼热的气浪在我口中跳跃,刺激着我的口腔。舌尖勉强可以尝出热气中淡淡的肉香,我放下勺子,看着眼前的平桥豆腐,碗中絮状的紫菜,丝状的豆腐在胶状的汤中慢慢旋转,脑海里慢慢浮现出记忆中的画面。
那时我还小,在南方的老家第一次看到这道菜。没有热气腾腾和咸香味,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一道甜品。可当我毫无防备地把满满一勺的豆腐放入嘴中时,我才知道,热气原来是冲不破菜的封锁,全部缩回了碗底,只剩下强烈的痛感在我嘴中回荡,从此我便将这道菜刻在心里。
爷爷奶奶家在农村,那年回家看望他们,当听到我要吃这道菜的时候,都面面相觑,打听了整个村子后才知道了大概。其他的事情我早已记不清,只是依稀记得那个早上爷爷一直不在家,到了下午提着几包东西回来的,听不懂方言的我只是在谈话间听到了什么“几十里”“十几家”之类的字眼。第二天,我在田间玩耍,看到几十户人家中只有爷爷奶奶家的烟囱中升起了烟,与碧蓝的天空十分不搭,像是一道伤痕。那天中午,我并没有吃到我心心念念的平桥豆腐,内心有些失望,整个下午都是在河边拍水度过的。只是无意间回头时,总能看到爷爷奶奶的家的烟囱中飘来许多炊烟,这让我的心情更差了。黄昏,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远处爷爷奶奶家的炊烟和灰蒙蒙的天色几乎要融为一体,我循着那飘飘渺渺如薄纱似的烟走上了回家的路。
终于那晚我心心念念的平桥豆腐被摆上了桌,但颜色却大不相同。爷爷奶奶看出了我眼中的失望和不解,忙拿起勺子说:“孩子,你别看颜色这样,味道也许不错呢,你快尝尝。”我拿起勺子,划开香菜放入嘴中。却只尝出了农村灶台中的油烟味。
我推开碗,跳下椅子,低声说道:“我不饿,爷爷奶奶,你们先吃吧。”说完便跑回了屋子。
那时候我肯定没有注意到,桌边摆的六七盘盛满豆腐的碗。我也没有注意到地上只剩几片的紫菜。现在回味起来,我那时肯定也没有注意到,那一刻爷爷奶奶眼中的光消失了,划过了一丝失望与无措。那时我只记得那晚的雨下得很紧,我睡得很不好。
临行前,爷爷奶奶执意要我尝一口他们再次做的豆腐。我还是只能尝出油烟味,但在爸爸妈妈的提示下,我还是说出了好吃,那一刻,我看到爷爷奶奶眼中的光又亮起来了。那天我们回家的路上天气很好,一直没有下雨,现在回味过来,我应该是第一次就说好喝的。餐桌前,我望着那碗豆腐,想起老屋即将拆掉的消息,想起爷爷奶奶之前打电话说腿脚越来越不便,我不禁轻叹一口气,端起勺子又喝了一碗。
我仿佛又尝到了农村灶台的油烟味看见爷爷奔波在田间、乡间的佝偻背影,看见奶奶忙碌在厨房的辛勤身影。愿他们一切安好。
教师点评:这篇文章正如其文题一般,有许多值得回味之处。首先,本文采用的是插叙这一叙述方法,开头写的是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其中有一个小细节就是“我”不需要菜单,熟练地点了一份平桥豆腐,可见“我”十分喜爱这一道菜,也为下文引发回忆、抒发感情埋下伏笔。其次就是对于平桥豆腐的描述,“絮状的紫菜,丝状的豆腐,胶状的汤”,其中的三个形容词可以说是使用得恰到好处,不光让读者产生了画面感,“我”也由此陷入到回忆之中,与下文完美衔接。回忆的内容也值得细细品味,从许多小细节中都能够看出爷爷奶奶对“我”的爱护,比如说“我”听不懂的方言、被“我”忽略的六七盘豆腐……这些细微之处都暗示了爷爷奶奶为了满足“我”的要求,私底下做了多少努力,令人感动。此外,文章的结构比较严谨,段落之间的衔接也很紧密,整体的安排是比较和谐的,小作者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