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方干在《除夜》一诗中写:“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今天是除夕,2020农历的最后一天。
“岁穷月尽,挨年近晚”,过了今天,便是新年。 年轮交替,新的一年,愿你不愁昨日,不忧明天。
除夕,又叫“岁除”,意思是“除旧岁换新岁” 。
相传,古代有一只叫“夕”的四角猛兽,每逢冬季,它便会为了寻找食物去附近的村落大肆破坏,居民不堪其扰。
后来,有一个叫“年”的孩说“夕”害怕红色,只要村民在大门外悬挂红色的布条,它便不敢入内。 除夕傍晚,这个叫“年”的孩子只身将“夕”引出,村民将刚刚收割的“竹节”扔进火堆,火堆立刻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将“夕”吓跑。 于是每年的腊月三十,人们都要准备爆竹来驱赶“夕”,在门口挂上红色的物件来除“夕”。 如此,便可让“夕”一整年不再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是一个告别过去的好日子: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在不同的地区,除夕也有着不同的习俗。
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而古代的“桃符”便是今日的“春联”,古人认为桃木有驱邪的作用,因此常在除夕当天,将写有“神荼”与“郁垒”两位神仙名字的长方形桃木,立于门的两侧,用来驱祸。 时至今日,人们将新年的期望写在春联上,置于门的两侧,既可祈福,也增加节日氛围。
而除夕除了贴对联以外还有年夜饭。 年夜饭种类不同,菜式也很多,且南北方各有习俗。 北方人更习惯在大年夜吃饺子,而南方人菜式更多样:吃火锅寓意着新的一年“热气腾腾”;吃煎炸食物,寓意着新的一年将如“烈火烹油”般热烈;吃萝卜则寓意着新年讨一个“好彩头”,因为萝卜又叫“菜头”......
但无论天南海北的餐桌上都会有一道“鱼”的菜式,寓意着“年年有剩余”。 此外,南方还有“祭祖”习俗,多半是按照年夜饭的规模和菜式,供奉在相应的灵位上,以悌孝意。
压岁钱在除夕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认为小孩子更容易招惹“邪祟”,所以长辈将压岁钱分给小孩子,又有“镇邪压祟”的意义,拿了压岁钱的孩子,这一年便可平安度过。 年轻人给长辈钱,是“压”岁,希望能减缓时间的流逝,让老人更加长寿,年岁更加长久。
在除夕的晚上还有守岁。“守岁”指的是除夕夜灯火点亮通宵,意味着全家人一起守护“岁火”,古人称之为“照虚耗”,不仅将一切邪疫驱走,也能让家中一整年财富充实。 其实,无论是哪种习俗,都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就像北宋诗人柳永在《炎光谢》中所写:“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相信未来”是诗人的美好祝愿,“明天会更好”是平凡人最朴素的愿望。
 尘世冷暖不自知,人间至味是团圆。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也意味着“团圆”。 或许正因人生难有圆满,所以我们才无比期待团圆的日子。 即便回家的路需要翻山越岭,也挡不住回家人的归心似箭……
“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一年的开始。
让我们在除夕这一天,迎接新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