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姝求精
或许引人注意的,往往是它如杨花柳棉般飘飞的絮。
想想也确实,一株并不强壮的“草”,扁平的叶服服帖帖,只有茎秆傲然着——像一位真正的豪杰,按剑挺立,伸长了头颈,挺直了腰背,很是刚毅自若。但比起竹子,它矮小多了;比起兰草,它平凡多了。就算绽了黄嫩的花,也不惹人怜爱:比起牡丹,低贱多了;比起玫瑰,粗野多了。
但它是孩子们的玩伴。它是那么清贫质朴,又像俗世中的一名隐士,不止驻足于田间山林,也扎根在乡间小道两侧、城市公园的草坪上、围墙与地面的缝隙里。这是一种遍地生根的植物,一年四季里的很多时候,只要有点阳光雨露,它就能生长。
花谢之后,蒲公英生出毛茸茸的絮,一吹,满天飞舞。一个人若是没赏过牡丹,我也还信;一个人若说没吹过蒲公英,我绝不信了。一朵朵蒲公英,共筑了每个孩子的童年。无论你多大,只要捧起一株蒲公英就还可以是个孩子。有人说儿时轻盈的梦就像那随风漫舞的绒花一絮。我便时常记起我和朋友擎着蒲公英的白色绒花互相追逐、鼓着腮帮吹的面红耳赤的情景。呼哧呼哧,那可爱的花絮扑在脸上,身上痒痒的、柔柔的,无比惬意。有次我一张嘴吃了一嘴毛,好像咬了一嘴棉花糖一般软软的绵绵的。那时的我想:天上的云,也该是这般滋味吧!
后来回了家,我问母亲:“蒲公英能吃吗?”“能”,母亲笑着说。于是中午就多了三道菜:炒蒲公英、蒲公英汤和凉拌蒲公英。蒲公英的叶又苦又涩,我却吃出了甜味。和着鸡蛋吃拌着辣椒吃,炒着吃煮着吃,干着吃湿着吃,入嘴如苦瓜般清凉爽口,却以苦味的缠绵更胜一筹,荡气回肠且余味无穷。此后母亲常常给我做,我也常常吃。快乐得意时吃,忆苦思甜;生活受挫时吃,苦中作乐。该如何向没尝过蒲公英的人描述这道美味呢?思来想去,我想到苏东坡竹杖芒鞋,想到他布衣粗食也自觉闲适美好,我还想到一个词:清苦。不仅是清香之中夹杂苦涩,而且代表着在繁华世间坚守清贫,知晓往昔苦楚,此谓清苦。过去母亲勤俭持家的点点滴滴也涌上心头。这么想来,蒲公英也是位好母亲呢。它用尽全力生长,帮助孩子更有底气的驭风而行,奔向新的天地。
蒲公英是极强的,一次,我见他们被贪吃的兔子可是殆尽,可来年又开出了点点黄花。或许有人说它低贱,也确实,可我更瞧不起那些自命高贵,养尊处优的花。我厌倦了他们的华丽花哨,更倾心于那点滴的质朴。就像那些过分追求辞藻华丽,常说愁绪的文章一样,初读起来有种惊艳之感,可通篇细细看又不免嚼之无味。远不如那些简洁朴素的文字来的更有深意。
坊间关于蒲公英有不少故事流传。我曾听说找到紫色蒲公英的人会找到他的真爱,又听说蒲公英是一位和情郎私奔的千金小姐的化身。谁知道吹一口蒲公英,能吹出多少缤纷的故事呀。无助时,看到他想起了爱我的父母,我并不无助;孤单时,看到他,想起了曾和我一起吹蒲公英的朋友,我并不孤单;逆境中时,看到他依然傲然挺立着,我又怎能放弃,怎能低头呢?他随风而起,自由不羁,落地生根,随遇而安。漂泊的舞者呀。上过天,追过风,落过地,他给了我勇气,也教会了我生活。他的种子离开茎秆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去种下新的希望……
我欣赏他的沉默,他的低调,他的内敛朴质不折不挠,他的四海为家坚韧不拔。难道他只是株小草吗?难道她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吗?难道你不再想远一些,他不是默默奉献着吗?难道,他不像我们中国人吗?在风中屹立不倒,在雨中挺直腰板,不卑不亢,不折不挠!
绒絮飞舞之处,花亦生生不息。
蒲公英如此,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