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苏轼,就会想到他那坎坷的人生经历。他本来有大好前程,连欧阳修都用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来评价他,可却因他性格耿直被一贬再贬。
黄州五年,是他落魄至极的时候,如《东坡》一诗中所写:“雨洗东坡月色清,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四十几岁“尘满面,鬓如霜”的老人在田间耕作,原先满足书香味的身体融进了泥土的清香,平日拿惯纸墨明笔砚的双手如今却费力地拿着锈迹斑斑的锄头。真是难以置信,原先风度翩翩的文人如今却满烟火气。子瞻,你竟“好竹连山觉笋香”,有闲心研究各式的菜品。苏轼不是没心没肺,只是“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看淡了人生,拥有“东风袅袅泛崇光”达观潇洒的胸襟,这也是他跌入谷底亦能安然自适“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原因了。
黄州五年,也体现出苏东坡乐观坚韧的个性。苏东坡多年的朋友租借了数十亩地给他耕种打理,这片荒地被他称为东坡。从此,苏东坡开始了自食其力与逍遥快乐的田家生活。一位京城的重臣变成一个农夫,这两者相差甚远,但是苏东坡却安之若素,珍惜这样的生活。苦难与不幸没有使苏东坡变得麻木不仁、明哲保身,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坚韧。苏东坡的大多数千古名句都是在黄州时期所作的,如果没有苦难让他来到黄州,他想必也不会留下这么多优秀的诗篇。平常人被贬大多是失意,而苏东坡还有闲心耕作与发明美食,这无一不显示出苏东坡那乐观的心态与坚韧的个性。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湮没在浩瀚的历史中,但他的伟大人格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苏轼的人生有过顺风顺水,也曾风涌浪起,经历了太多的沉浮和悲喜,当繁华落尽时,他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那份淡定,内心的酒脱与豁达。只看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明了,回首来时路,什么风雨晴空都成为了历史的烟尘,“人生看的几清明”,人世风雨,真的没什么大不了。